美文网首页传统中医学习手记
四圣心源:天人卷 —— 精神化生

四圣心源:天人卷 —— 精神化生

作者: 玄月之佑 | 来源:发表于2017-04-06 11:31 被阅读109次

天人卷 | 精神化生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

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

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个人理解:

从肝为阳气半升之“气”来理解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为何魂为阳神,因为不是全升,所以不是神,心是阳气全升的状态,故心藏神。那么同理,肺为阴气半降之“气”,没有全降,没有凝成精,故为魄,魄为阴神;全降之阴则为精。精与神相对应。

有些啰嗦,看不懂的话看我下面顺序:

阳气 → 半升为肝 现魂 → 全升为心 化神

阴气 → 半降为肺 结魄 → 全降为肾 生精

所以,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肾藏精

魂与神,是阳气升发到不同状态的一个描述,

魄与精,是阴气降敛到不同状态的一个描述。

虽为一气,但因为升发与降敛的程度不同,所以各气性质与表现还有在体内的气机位置等都表现不同了。

我在中医筑基课后的毕业文章里,提到过一个“黄豆密度论述”,古人用词很精专,所以降敛和收藏,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怎么理解呢?这个密度论述,还是来自于我撒了一滴的黄豆而悟到的,那么我还是用黄豆来比喻。

豆子撒了一地,相当分散,我集中收集的过程是这样的,先得把它们先集中起来,这个集中的过程相当于肺的收敛作用。收起来以后,我要装瓶,可瓶子又小,那我势必得“压缩”一下豆子与豆子之间的空隙,那么我就得把豆子用手压得更紧密一些,去除多余的空气,留下我需要的豆子,这个就相当于肾的收藏功能了——封藏精华。

那反向思考的话,肝的疏泄功能是于肺的降敛功能相反的,也就是让豆子散开的那个力,而心的上炎,就是散开后继续向外扩散。但扩散过头的话,一个东西的密度越来越大的话,这东西就会趋于“消失”,所以就需要肾收藏的来协调。

————————————————————

另外关于魂魄,可以看看徐文兵《字里藏医》里的解释,以下摘录原文: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白天的时候,魂魄皆藏于心(囟)中,胸腔之内,膻中两侧有神封、灵墟、神藏三穴,颅顶有本神、百会(百神之会)两穴;到了夜间,魂入血,藏于肝休眠,魄司职,藏于肺,故在背俞穴肺俞旁有魄户,肝俞旁有魂门。

孔颖达的解释是非常到位的,他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

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

可以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

我上大学时,在生理课上为青蛙做活体试验,现在想起来有些残忍。先用钢针从椎空捅进青蛙的脑袋,把大脑破坏了,这时候青蛙算已经死了,再把浸泡有浓硫酸的小纸片放到青蛙的肚子上,这时候已经死了的青蛙蹬动双腿,往下拨拉烧灼自己的纸片。这个场面现在想起来都很震撼。这就是典型的魂去魄在。

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中指出:“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圣心源:天人卷 —— 精神化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of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