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赏析
一个人独处,怕的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满心去想念一个人。思人心切,又不得见,只好不发一言,独尝寂寥。
一夜无声,到了清晨,栏杆外成片的菊花,在薄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待太阳东升,再现出真容。心情低沉时,望着兰花上的晨露,如同哭泣后垂落的泪珠,一时间竟有些许感伤,心境影响视角,这一点果然没错。
清秋时节,尤其是清晨,罗幕难挡刺骨的寒意。一日冷过一日,燕子不得不舍弃小巢,赶着飞向南方,寻一处温暖的地方安家过冬。
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的人,便是词人晏殊。他辗转一夜,都未能成眠,心绪繁杂,只得翻来覆去盼着天明。夜色茫茫,皓月当空,不论世间几经变换,明月依旧,可否知晓离别相思之苦呢?知也好,不知也罢,又有什么关系。万物俱静之时,皎洁的月光陪伴着大地人间,直到拂晓,那红色的木门之上,依旧有月色在左右。
秋天总是与那萧瑟的寒风为伴,昨夜呼啸而过的西风,一夜之间,将满树的绿叶吹落,盎然的春意不再,只剩残败凋零。见树如见人,免不了一番唏嘘感叹。独自一人登上高楼,极目远望,山高水长皆可见,却望不到天涯路的尽头。
情意悠悠,心爱之人不在身侧,念他却无处诉说。原本,有意将心思寄托于书信,可山水苍茫,天地遥远,不知那人身在何处,这承载着深情的书信又该去往何方呢?
“自古逢秋悲寂寥”,晏殊也是如此。秋意愈浓,想念之情愈盛,朝思暮想的人远在天边,又无法以书信遥寄相思,只好一个人苦撑着。
晏殊之词作,最大的特点便是真性情,这一点在南宋词人之中,甚是难得。南宋时期,以词作为进身交友工具的人不在少数,有了目的之后,自然多了几分应付,少了几分真挚。晏殊与他们不同,提笔落笔之间,全凭个人心意。
纵观晏殊一生,可谓仕途坦荡,享尽荣华富贵。自幼,聪敏过于常人,5岁便出口成诗,被赞为“神童”。
比起一般人,与众不同之人自然会受到更多关注,出人头地的机会也随之增多。景德元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闻晏殊之才,对他大力举荐。次年,14岁的晏殊入殿参加考试,与他同赴考场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考生,他们将同场竞技,一分高下。
年纪虽小,气场却足够强大。晏殊从容淡定地完成了应试,甚至获得真宗的大加称赞,赐同进士出身。两天后,在进行复试“赋”的部分,看过题目后,竟以曾做过此题为由,请求令做他题。才华横溢,加上诚实的品格,让真宗颇为欣赏,便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伯乐相马,张知白识晏殊,让他有机会早早脱颖而出。
晏殊本就聪明过人,同时,勤勉奋进,常与有真才实学之人切磋学问,更是大有长进。直使馆陈彭年颇为看好晏殊,对他器重有加。不久后,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由此,晏殊平步青云,直至翰林学士、左庶子。在真宗眼中,晏殊便是肱股之臣,每每遇到棘手的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晏殊。
乾兴元年,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此时,宰相丁谓与枢密使曹利用联手,想要趁此时机独揽大权,朝中文武百官对目前的局面也是有心无力,除了私下议论,也实在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王位更迭之际,稍有不慎,便会对国家走向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一点,晏殊自是明白。于是,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他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由此可避免宰相专权的问题,大臣们纷纷表示支持。
官场风云,有起便有落,晏殊也不例外。
天圣五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官位变化而已,并不影响晏殊想要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培养出大批人才,应天府书院更是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
推崇书院建设,可谓意义重大。自五代以来,学校多难逃禁废的命运,使得诸多学子求学无门。此时,晏殊能够大力提倡教育,大举扶持学院,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他的魄力与远见,不得不令后人折服。
庆历三年,位居宰相之位的晏殊,与时任枢密副使的范仲淹一道,大力推广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在他的推动之下,上到京师,下到郡县,都设有官学,使得学院覆盖全国,历史称之为“庆历兴学”。
晏殊绝非简单的政客文人,想当初,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屡屡出兵进犯陕西一带,宋军势弱屡战屡败。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守卫大宋国土,护百姓安宁,晏殊对军事形势作了一番分析后,着眼于兵败,从中找出宋军难以克敌的原因。
他奏请仁宗加强军备,一是撤销内臣监军,将军中大事的决定权交由军队统帅;二是招募、训练弓箭手,加强军队作战实力;三是清理宫中财物,补给军饷;四是清算各司侵占的物资,全部归入国库。在仁宗的支持下,此四点措施得到了有效的执行,此后军强马壮的宋军轻松击退西夏的进犯,一改往日接连挫败的窘境。
晏殊一生为国家倾尽心力,年过六旬仍在为国事操劳。60岁,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回京就医,这一回便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他的礼仪、随从享有宰相待遇,可见晏殊的地位。至和二年,晏殊因病在京都开封去世,仁宗亲自前去祭奠,并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且亲自为他撰写碑文:“旧学之碑。”
晏殊一生为官,一生坦荡。他身居高位,却丝毫未沾染官腐之气,素来为人谦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唯贤是举,诸多名臣皆受他栽培荐引,如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无一不是受他赏识,得以有大展雄才的机会。
官场之上,晏殊是肱骨能臣;文坛之上,他亦是名家大师。北宋时期,文人墨客的诗文词风大多继承了晚唐五代绚丽的风格传统,晏殊与众人一样,但在肤浅华丽之中,亦不乏沉着大气的内容。《宋史》中,称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词,闲雅有情思”。
晏殊的文章典丽,以词的造诣最高,被称为“宰相词人”。基于优渥的物质条件,词作多见秀丽风光或怡然自得的愉悦心情。然而,之所以成为大家,必是在词作之中,蕴含着无以复加的深厚情感,无论是景是物,都赋予其生命力,特点鲜明。
几十载间,晏殊写下一万多首词,遗憾的是,其中大多已经不知散失在何处,唯有《珠玉词》136首得以传世,后人有幸一睹其词人风采。他堪称宋词的一代词宗,更是江西词派的领袖。此外,他更是一位产量颇丰的诗人,在《全宋诗》中,收录了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存有散文53篇。他与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合称为“抚州八晏”。
从政50余年,对山水之情一如既往,对家乡山水更是爱之弥深,留给后人《崇因寺》《金柅园》《麻姑山》等诗作,以明其乡土之情。
晏殊的人生堪称恢弘,坦坦荡荡,清清白白,令人艳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