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后,同学们越来越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了。
包括我也是。
大学以前最爱参加集体活动,因为一旦参加“活动”,那么这个活动一定与坐在教室学习无关——有时候是去扫雪(趁老师没注意打雪仗);有时候是大扫除(遛弯儿偷看隔壁班帅哥);有时候是去礼堂看节目(元旦;青年节、教师节颁奖等);有时候又是班级体里的活动(班长主持的班会很有意思;学习委员主持的学习分享会也不会只围绕学习,显得非常沉闷)…
可是进入大学之后,大家都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了。
社团活动只是在报名的时候有兴趣,可是除非真的很热爱,不然只是在报名的时候会把“经常参加”挂在嘴边;
班级里的活动也是不想参加的。大一时班长组织聚餐,班级里只有十个左右平常比较活跃的人参加,我们宿舍六个人都没有参加;
学校举办的各种讲座、公开课,我们不是全部参加,只是会偶尔选择自己喜欢的听一听…
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到毕业工作:不想聚餐;不想社交;公司组织的活动,即使有特长也懒得表现;下了班之后,不想与同事有更多的交流…
我们不能把这种拒绝集体活动的行为称为冷漠,只能说是——一种成熟的标志或表现。
因为大学里的社团活动那么多,可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很多人抱着“交友”和“锻炼”(尤其是类似学生会的一些组织)的心态去参加,最终不是渐渐退出 就是大失所望。
因为大家都变得现实了。社团里可以加学分,学分是评奖评优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里也有社长、部长,成为社长学分更高,可是要想当上社长,方法并不单纯——要多干活;要有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和老师处理好关系;上位后还要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多的操劳。
可怕的是,有时上述的“单纯”努力并不是依据,“黑幕”也是有的,例如凭借男女关系;例如网络上经常看到的高校学生会“敬酒”、“官”派之风(参见张美玉事件,我们学校也有一些,但是并不严重,也或许是本人的“地位”导致没有了解很多)
班集体里的活动,无外呼是学校要求的活动和自己私下组织的活动。
学校要求的活动虽然必须参加,可是我们并不想参加。因为荣誉是“集体”的,集体不是每个人,每个人也都没有无私的集体意识。可是“利益”总得有个归属,利益不是集体的,当然是班长、学委等一些班干部的。
所以活动时需要全体成员花时间和出力,可是利益却是“班干的优秀领导”,那么大家当然不愿意参加了。(我们当然是优秀班集体的一份子,可是优秀班集体的班长可以说自己是“优秀的领导者”,我们却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优秀的参加者”呢,这话虽然很高尚 可是实际生活里似乎有点滑稽)
至于私下的活动,无非是一些聚餐、做游戏的活动。聚餐的目的是联络感情,可是一个班级里的同学,想要联络感情非常方便,有心之人早已开上去,无心之人只觉得费钱费事;至于游戏,大家似乎还是更爱手机。
工作之后虽然脱离大学,可是大学也是社会。 一个小的社会的经历积攒着进入一个大的社会的经验。
于是我们“麻木”、我们“贪婪”、我们“冷漠”。
可是我们不是不想参加,而是真的很累。
彻夜学习之后再去应对一个“可能”有趣的人,“可能”有用的事。我们并不冷漠,并不自私,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完全不考虑利益,更不会考虑这个利益是否来自于集体或是与集体有关;
我们也真的在长大。
所以不会为了新认识几个朋友就欣喜若狂;不会为了新学习一项自己不喜欢的技能而拼尽全力;
我们能够对所有人都面带笑容,可是如果可以的话,还是想暂时休息一下。
抱一抱每一个不想参加集体活动的人。
愿我们都能更加热爱、更加真诚、更加热情洋溢地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愿我们都能不被情绪、利益、社交困难症等很多很多原因所影响,愿我们都能遇到真正愿意参加的集体活动。(爱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