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杀了很多权位很高的大臣,把他的24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明太祖想当然地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巩固他建立的明王朝的统治,却没有想到这为后来埋下了祸端。
在明太祖60多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子。各地的藩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根本就看不上这个侄儿。眼看着皇位落在侄儿手里,各个心理不服。尤其是燕王朱棣,他是明太祖第四个儿子,在战争中降生的一个婴儿,也将会在战争中消亡。
朱允炆当时处的是什么环境呢?各个叔叔手握兵权,动不动在边疆进行军事演戏习,这可不是吓那些边疆的敌人,而是在南京的朱允炆。朱允炆活的天天提心吊胆的。
后来,朱允炆的心事让东宫伴读老师黄子澄了解后,他就拿西汉平定七国之乱的事情来安慰他,朱允炆听了才稍稍安慰了一下。
我们应该明白,朱允炆寸功未立就当上了皇帝,手底下没有啥有能力的班底,哪怕以前的那些有能力的将领也被朱元璋一张门票送到地府旅游了。手底下没有能人,最主要是朱标死的太突然了,朱允炆太小了,无依无靠,造成他坐在那个位置根本就坐不稳。所以西汉的事情和朱允炆当时处的环境实力根本不成正比。
1398年,明太祖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就是明惠帝,历史上叫建文帝。他刚即位,京城就有谣传说几位藩王正在互相串联,准备谋反。这事让建文帝直接害怕了起来,连忙让黄子澄想办法。说实话,这个黄子澄还是太正直了,才能只能说算是中等。
黄子澄找另外一个亲信大臣齐泰商量。齐泰认为诸王之中,燕王兵力最强,野心最大,应该先把燕王的权利除掉。黄子澄不赞成他的办法,他认为燕王已经有了准备,先从他下手,容易引起突变。于是两人商量好先向燕王周围的藩王下手。建文帝依计而行。
说句实话,建文帝不应该这样玩。他应该先把军队掌握手里,训练军队,整顿内务,麻痹藩王。这样才能稳坐皇位。可惜的是建文帝太害怕了,也太心急了。他连他周围的人都没有看明白,结果很多都成了朱棣的内应。
燕王早就有了谋反的准备。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装得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乱语。齐泰、黄子澄不相信燕王有病,是我我也不信,这忽悠傻子呢!他们派人到北平把燕王的家属抓起来,一面又秘密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去抓捕燕王,还约定燕王府的一些人做内应。不料张信就是因为听了自己母亲的话直接把建文帝他们的勾当直接给燕王说了。
燕王这个人也不傻,他知道建文帝毕竟是法定的皇帝,要是公开反叛,对自己不利,就以帮助建文帝除掉奸臣黄子澄、齐泰,起兵反叛,历史上称这场内战叫靖难之役。
这场战争打了差不多四年,到了1402年,燕军突袭朝廷军队,直接把朝廷军队打垮了,然后围困了应天城。
过了几天,守卫京城的大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投降,燕王带兵进了城,只见皇宫火光冲天,建文帝和皇后都跳到大火里自焚了。
随后,燕王朱棣继位,这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从那时候起,北京市一直是明朝的都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