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常听,家有二宝的朋友聊天时讲:她家大宝啊,对别的小朋友特别好,就是不对自己家二宝友好?
言外之意:本是同根生,相偏何太急?
亲兄弟明争暗抢玩具听口气,就是纳闷,大宝不友好自己亲兄妹,怎么还能有,比亲兄妹更亲的小伙伴吗?
诸等小事,初听不以为意,细思极恐,长此以往,小了说不和,大则误家误国。
(二)
有次回家,饭后闲聊,我大姐快50岁了,还记得小时候,她和大哥两人,一起抬架子车,抬倒了,捣多好玩啊,捣了反了,……,可口可乐可是
清朝已亡一百年,谁还在扎着大辫?我妈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给我大姐一耳光,现在还不服气,为什么不扇大哥而扇她,要扇也轮不到啊,大哥一是男孩,二是比大姐大啊。
为什么打我?大姐那时也不懂,咱家一向就是男尊女卑,更何况就一个男丁,宝贝还来不及,哪舍得打啊。
这一耳光打的大姐,现在还拿来叨叨,成了心疤。
听完,我只觉得可乐呵笑,我妈就在旁边坐着听,不吭气,眼睛怯怯的拘谨的看着我们,像极了犯错的小孩。
原本两个小孩合作做家务,抬倒了,鼓励一下,加把劲,再抬就是了,多大点事啊,还至于大动肝火,还还还扇人耳光。
这事现在反思:
1:小孩也有面子,也有尊严啊,打人不打脸,真犯了大错,想教育打屁股也行啊,再说也不值得打啊。
2:一起做家务,抬倒了不管是谁的原因,你只惩罚了一个人,一碗水没端平,平白无故,徒增被打方愤恨不平之心,助长了看打方不承担之责,也顺手撩拨了兄妹不和之气。
3:埋下了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落败不堪的心理傀儡。
4:严重浇灭了孩子将来面对困难,敢于担当,勇于挑战的心理营养。
一件小事,处理亮了,及时给了健康成长的心理营养。
多件小事,处理亮了,孩子的人生前途也就明亮了。
同理,我和表弟,同样的掰馒头喂鱼,我被打耳光,表弟惺惺不惜。
后果同样如上。
(三)
再回到大宝不和二宝亲,和别人家孩子亲这事。
这事掰开看,大宝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交朋友,交换礼物,这是一个小孩子在人际交往敏感期的正常交往。
至于不对二宝好,不分享玩具给二宝,这是你自家内部事情,大多是之前相处过程中,各自关系没处理好。
孔融让梨,不是强扭理。“孔融让梨”原本是教育孩子,谦让、礼貌的经典故事。但是如果照本宣科,不分场合的套用、歪用、强用,犟用,那就出叉了。
首先,孔融让梨中的“孔融”是自觉自发、自动自愿的“让梨”,这个是“孔融之家”,从小注重凝造和谐、和睦、和气的家庭环境,这才有“孔融让梨”人品爆发的经典故事。
父母也想凝造这个家庭氛围的想法很好,但是南辕北辙了。
(四)
曾读到一个故事,家里老大的儿子终于考上大学了,却发愁这不菲的学费,老大媳妇出主意,让去老二家借点,老二家这两年养鱼塘挣了不少钱,老大自知,当初老二家筹备鱼塘,向我们借2000块都不给,现在,怎么好意思去张口。
兄弟,可还行?正发愁之际,老二提溜着两条活蹦乱跳的鱼,和一只一分钟前还趾高气昂的鸡,欢快的跨进了老大家的门,还带来5千块塞给老大。
二两酒下肚之后,老大忍不住说;“当初你办鱼塘向我要钱,没给你,哥心里对不住你啊。
老二笑眯眯的说:“你不是托咱妈给我了2千块嘛。”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巧妙的应用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有心而无痕,不着痕迹的链接了两兄弟的亲情。
同理,如果想打动孩子,就要像水渗透沙子一样自然地表达出你的想法。
那种当面“你是老大,你让着妹妹”的话只会增添尴尬。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现象场,老大是独立的个体,老二也是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各自满足生长所需。
也可以启发式的,让他们在商量中达成一致,从小事中,逐渐培养他们如何沟通和合作。
如何即保持事情上的合理界限,又有感情上的亲密无隙,实在是一件考验家长的高超艺术能力。
有心而无痕,爱洒于花丛踏雪无痕功,点穴于无形。
如果不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理解你的言行,对别人的影响,就常试试,角色互换法吧
(五)
父母之爱都深入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清朝已亡一百年,谁还在扎着大辫?
年轻的父母也有一块玉,甚至好几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前后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而这个“锄头”就是一些传统落后的教养观念,这些大多是口口相传,日濡目染,本能的就用上了。
清朝已亡一百年,中国早已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正在进入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时期,可是我们还有很多家长,还在用着前朝旧事的老思想,“毁娃不倦”而不自知。
唠叨除了让孩子逃离,还是逃离唠叨——“你到底咋回事啊,我说了多少遍,不让你 干啥,你非要干啥,你气死我了,你……”。
句式: ######******......
哄骗——“乖,听话,现在跟妈回家,回头给你买 啊” 一回头就是“绵绵缭绕无绝期”啊
句式:乖,听话,回头……那啥啊
威胁——“你再不跟我回家,我就走了,你自己在这 呆着吧。”
句式:你再不咋滴咋滴,你就咋滴滴滴吧
说教、指责、潜意识的比较,拿别人家的孩子,拿经典故事里的孩子,拿热点捧出来的孩子,即兴演出,随时随地、自导自演,摧毁自己家孩子自信心的“拿手好戏”。
再次上演武打好戏更有甚者,又打又骂,摧毁的更彻底更快捷。
“你这个笨蛋,连这个都不会”
“你去死吧,熊孩子”
令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一段网上看到的事例。
一个女生高考结束,晚上和同学出去聚会嗨皮,穿了短牛仔裤,抹了点口红,出门被她妈撞见。
“打扮这么骚,出去当鸡啊”
一行乌鸦“鬼呱鬼呱”头上掠过。
这还是亲妈?!孩子该多么的心疼难过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现在网络热点头条,亲爹打死孩子的,“嗖的”从电脑上右下角弹出,让人不禁心惊胆战,胆小的我从来不敢点开。
唠叨、惩罚、欺骗、威胁、指责、说教、潜意识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甚至打骂。这些锄头一不小心挖下去,只会带来愤恨、反叛、报复、退缩,亲手害了孩子,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更不幸的走上犯罪道路。
(六)
人生来平等,我只不过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间,你陪伴我长大,我陪伴你变老,这一场浓浓亲情滋养你!我!他。
蹲下来,“和”我说话,而不是“对”我说话,给我爱和自由,而不是控制和管束。
清朝已亡一百年,谁还在扎着大辫?我是你们身上最美妙的神话,相信爱才是最好的表达。
时代变了,过去的茅草屋棚,现在都变成乡村别墅了,剔除那些让生命羞愧的思想残渣,不辜负一场缘分,不辜负共度的时光年华。
再想想自己,昨晚,因为和朋友吃饭,回家有点晚,孩子敢作业,可能是因为累,也可能是因为什么情绪,趁我看书间隙,趴那磨洋工,瞬间集聚力气在四指,秒打孩子离我最近的膝盖上。
出手那一刻,简直和我妈如出一撤。
“山高岂碍白云飞,竹密何妨流水过”。
打完那一刻,醒悟了,立马起身走开,心里倒吸一口凉气。
今天一次作业不写没啥事,一时习惯没养成也没啥事,一次晚睡一会儿也没啥大事。
但是因此伤了孩子,破坏了亲子关系,才是最大的心理地雷,也会无形中传递给孩子这种暴力,更有可能让孩子逐渐学会忍声吞气,犯了,让孩子健康成长之大——忌。
再想想,自小读书,和父母不沟通不交流,虽内心也时有……思亲暖流,却如鲠在喉,无法畅流。
幼儿就是一颗小芽儿“莫让浮云遮望眼,蹉跎满头思银发”
……
现在,我也当亲妈。
撸起袖子加油干,蹲下身子好好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