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生病,孟敬子去看他,曾子说:“鸟临死时,鸣叫悲声。人快要死了,也会返璞归真,这时候还要跟你说点话,一定都是善意!
在上位,做领导的人,日用常行之间,最贵重的道理就三条。
君子一动容貌,必然温良恭谨,你不粗暴怠慢人,人也不会粗暴怠慢你。
端正仪态颜色,一看就让人信任。
说出话来,言辞清朗,没有粗鄙背理之词,别人也不敢拿粗话来非礼你。
至于笾豆之具体事务,有具体管事的人,卿大夫不必亲自操心。”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讲领导力,而且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提高领导力。
❤️赋能王解读❤️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惯例,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所学习的内容。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说的是曾子病重了,快要死了,他把门下弟子们叫来,让他们掀开被子,看他的手脚,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都好好的还在吧!
或者说挪动一下手和脚,因为已经失去知觉了。《诗经》里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我终于身体好好的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身体不会再受损伤了,小子们,你们都是见证人。这里面,其实说的最核心的点就是儒家的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我相信昨天认真聆听的战友,肯定会对孝道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会对自己的身体更加看重,当我们思想中有这个意识以后,那么你会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不会去自残,也不会去自杀,对老人有一个交代。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讲的内容,我们来接下来讲今天的这一章。还是关于曾子,而且是他生病时候的故事。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说实在的,这一段话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从昨天讲完上一节以后我就一直在看,包括到今天花了又好几个小时,慢慢的理清了一些思路和头绪。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希望大家也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这一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起来,提升你的形象,加强你的领导力。
曾子是又生病了呢,还是就是和上一章一样,在那次病中呢,不知道,不可考。
但是这次写的是当时的掌权者孟敬子,也就是三桓之一,季孙叔孙孟孙的孟氏,孟敬子过来探望曾子。
孟敬子是当权者,为什么来看曾子呢?首先大家应该明白,曾子的名望和地位,他可能不一定做官,但是他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孟敬子作为当权者,既可能是他的学生,也可能曾子是他的幕僚,就是顾问了。这都是很正常的,有病来看望是一种礼节。
既然来看望就需要交流,除了说一些场面上的关心的话,眼看曾子快不行了,一块瑰宝要失去了。
孟敬子就想从曾子这里讨一点主意,询问一些重要的事情,具体什么事情不知道,但曾子的回答,从刚开始的开头应该看得出来,他非常非常的重视他要说的这三句话。
他先做了一个铺垫,就是说我接下来要讲的特别特别重要,你一定要认真听,不要忽视它。他先打了一个比方,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说的是鸟儿将死的时候,它的叫声一定是很悲哀的,这说的是事实。除了鸟死的时候,叫声悲哀,别的动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啊?这是自然界动物的天性。
作为万物之长的人,他要快死的时候说的话,往往就饱含着善言,就不再像原先有那么多的情绪,那么多的负面的东西了,为什么呀?因为那一刻眼看就死了,一切就放开了,就回归他的本源了。
这句话时常被文学作品所引用,也时常被我们挂在嘴边,我想大家都懂。
接下来讲的是:“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也就是君子,我们一直讲过,就是像孟敬子这样的,是领导,在上位,有实权的人。最重要的“道”有三点,这里的“道”再给大家解释一下,指的是儒家的道,而不是道家的道。
所谓的道就是我们立身处世所要坚持的原则立场。就像我们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第一是传道,告诉你做人做事的道理,授业是传授知识反而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道,你没有这些“道”在前面做铺垫,那么其他的就很难有意义。
正确方法重不重要?重要!但是没有你原先的目标,没有你的愿景,那些都起不了什么太大的作用。
哪三条呢?
第一: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第二:正颜色,斯近信矣。
第三:出辞气,斯远鄙备矣。
这三条大家听起来会觉得有什么呀?有那么重要吗?
事实上还真的有那么重要,它的重要程度是被曾子用前面的话来做铺垫的,否则的话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平常。
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动容貌。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两方面,一个是长相,生下来的就决定了的,是父母给的,身高脸型这些东西。另外一个就是你的外在形象,比如说胖瘦,化没化妆,穿着打扮,抹不抹什么化妆品?得不得体?这是你的外在形象,让别人一眼就对你产生判断力了。
在这里樊登讲叫“第一印象”,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的形象,第一眼就认可你了,以后可能就会跟你发生很多故事。如果第一眼不认可,在人心中留下一个坏印象,以后你是很难去纠正过来的,因为人都是视觉动物。
第一眼这个印象怎么来?
一个是天生的,我们刚才说了,你的身高你的基本容貌轮廓,这是父母给的。
另外一个是修养得来的,比如说胖瘦,你有这个意识去减肥瘦身,锻炼,你的身体就会很好啦,女的前凸后翘、男的刚劲有力。
不注意就会胖,特别松散,给人一看就是提不起精神来,这就是我们给人留下的印象与感觉,很多东西都是后天修养过来的。
咱再举个例子,像秋艳,整天在练习形体,练习如何去美容打扮,大家看到的现在秋艳的头像也罢,你再看她平常的那个礼仪训练也罢,给人感觉是不是特别的漂亮,特别清爽?是不是一看就会喜欢她?这就是给人的第一印象的容貌的重要性。
给你留下好的印象以后,就不会被粗暴的对待,也不会被别人看不起,被慢待。
而事实上,你当真正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也很少会去粗暴,态度粗暴或者是看不起别人,这是两方面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也就是自尊心,过分了就是傲慢,不够就是自卑,其实都是很难改的。
我们经过学问修养,通过学习有了这方面的熏陶,这种气质就可以改变,给人看起来它就不一样,留下一个好印象。
第二点是正颜色,斯近信矣。
这里的颜色就是指的神情,就是我们所说的态度。
如果说我们看一个人老远就看见了,对他有一个大体的判断,那么接下来在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就会看到他的神情。
有的人的神情态度一看就是和颜悦色,让人天生的感觉亲近,让人信任。
有的人面目非常冷漠,斜着眼看人或者说下眼看人,你立马就感觉不舒服了!你再漂亮,你穿的再好,与我有什么关系?你在我面前和我不友好,所以我觉得你和我不是一类人,我们无法去深入交流。
说实在的,这个是态度,这个神情特别重要,你对人到底是怎么看的?一看眼神便知。
你像两个人谈恋爱,互相爱着对方的时候,那个眼神儿,一扫你就知道,哇,你的眼里全是他。你要看两个快离婚的或者说整天吵架的人,你看他眼睛眼皮都不抬,抬也是冷漠一扫而过,其实这就是神情。
神情和态度就决定了你能不能信任别人,或者说被人所信任。在这儒家讲,“君子修己以安人”,首先得要求自己,我们对待别人、对待事的时候是否有一个好的端正的态度,好的神情。
你同样是答复人一句话,你态度上要诚恳,面带笑容。如果说你是一副冷面孔,或者说都像讨债一样,或者是很厌恶,鄙视的眼神,你看看对方是什么概念,你就知道了。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这一点大家如果能够好好体会的话,那么你无论是对待父母,你不会那种训斥的面孔,你会很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
你对待你的爱人,你也不会那种嫌弃的眼神,自然而然的关系就会向好。
第三条就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辞,言辞。就是说话,我们和人接触,先看的是他的容貌,穿着打扮,高矮胖瘦,然后再看他和我们之间相处的时候的态度神情,眼神,表情,是否亲切友好,接下来是什么?
就是听他说话,我们常说这个人一张口就差不多了。会说话的人,他说话好听,让人如沐春风,让人听起来很舒服。你都被他吸引了,他还会鄙视你吗?他还会背叛你吗?不会了。
如果说话含含糊糊,吞吞吐吐,说了半天说不明白,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别人还会重视你吗?也不会!
这也就是我们超级演讲家战友最得意和擅长的,大家说是不是?我们来到这里干嘛来了?不就学演讲吗?学演讲去表达呀!那我们能够很好的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那么你自然而然的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当然了,这里的表达是我们正确的表达,而不是乱说,胡说,去炫耀,那都是不对的。
❤️❤️
为什么这三点重要呢?为什么曾子把别的都抛开,专门提这三点呢?子夏说过:“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这里说的孔子,看起来就很让人尊重,和他接触起来以后,发现他很温和很容易亲近,让人心向往之,听他说话就很威严也很有气度,这就是孔子,那我们通过这三条能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呢,是不是一个君子,值不值得信赖就很关键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提到过领导力,为什么与领导力有关系呢?我们讲过所谓的领导力。
不是说你在这个位置上别人必须听你的,你不听我的就不行,而是你说的话,做的事,别人心甘情愿的愿意听,愿意做,你一说什么事大家就相信,愿意照做,这叫领导力。
怎么样能体现呢?其实就是这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三点。
别人和你一接触,通过你的容貌,通过你的神情,通过你的言语,就对你充分认可,就觉得你这个人可信,就觉得可以追随,跟着你能干事,能成事。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笾是竹器,豆是木器,都是祭祀用的礼器。有司,是管事的人。就是曾子说,具体的事物有具体管事的人,作为君子,也就是卿大夫,你不必要事事事必躬亲,让他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你只管抓住最根本的就好了。
这里想来孟敬子是管得太细,太琐碎了,自己感觉到领导起来很吃力,就问曾子讨教,曾子说,那些都是细枝末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这三条做好了,你就行了。
说了半天,时间也到了,我简单的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就对这一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说的是曾国藩识人的故事。
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想举荐他三个人。
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和此三人在门口等候,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
李鸿章就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说明他心地善良,气魄不够,可用,只可小用。
右边这个人,我看他的时候他不看我,他不敢看我,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偷偷的看我,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万万不可用。
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我一眼,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
李鸿章幡然醒悟,并按照老师的指点,对这三个人做了安排,那么其他两个人不知道,中间这个人是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大家可以查一查他的故事。
曾国藩是怎么知道他三个人的呢?就通过他们的外貌,气质容貌这一块。曾国藩没说,但已经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第二是神情,看看他眼神,敢不敢看我,敢不敢跟我对视,看我看他的时候,他敢不敢看我。
当然了,这还没说第三条,就是说话。要是说话,更加能够高下立判,曾国藩有那么高的识人术,有没有记载呢?有。
在 《冰鉴》里面,曾国藩写的一个2000多字的书,也可以叫文章,大家可以看一看如何去识人,用人就是这三点。
好了,今天的这一章就讲到这里了,说起来就是曾子认为方法技巧都重要,也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就是道。道从哪里体现?就是你给别人的印象,而这些印象从容貌、神情还有辞气言语这三方面。这些东西都是可以通过修养的可以来呈现的,把这些最基本的做好了,那么你的领导力就没有问题。
明天我们接着学习,下一章还是曾子。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具体什么意思我们明天早上继续讲,虽然是国庆节,我们依然不间断,大家愿意的话都可以现场聆听,我们一起解读圣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