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学习了不出局公众号里面“写作七课”里面的第一课《卡片写作,科学高效地积累素材》,get到“见感思行”这个新技能。今天继续学习第二课《写作框架,写出逻辑清晰的文章》。
要写出逻辑清晰的文章,需要抓住两个重点:口语化写作和三段式写作模型。
口语化写作
口语化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想着有一个对象,给他说清楚一件事情,不能自说自话。
我们听的《得到》音频就是口语化过的,用叶圣陶的话就是:你要写的便于听。
所以口语化的重点就是要建立写作的对象感。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有对象感呢?这就要引出另外一个名词:线性表达。
比如你要给读者说三件事,第一件是什么,说完第一件,第二件是什么,接着第三件是什么,有逻辑的线性表达出来,而不是倒叙、或者夹叙夹议这种非线性表达。
罗振宇说:线性表达的一个核心点,就是要有起点和终点。
怎么理解?
起点就是要先和用户达成一种共识。
举个例子:比如你可以这样开头「我们都知道哈,黑泽明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黑泽明是谁,肯定有人不知道,但是你得假定大家都知道,建立这样一种共识,后面的话才好往下讲。如果没有建立共识,对象感就缺失了。
有了共识的起点,就顺着逻辑一二三走到终点。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得要想办法勾住别人听你讲,不然听众会睡着的。
如何做到勾住听众呢?
核心点是要做到有落差。
我们都知道,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个落差会形成一种势能,看上去很壮观。写文章也是一样,追求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有落差才好看。
那么如何制造落差呢?
很简单,就是要先建立一个大家以为对的常识,然后你告诉大家这个常识是错的。这样,你就会勾起大家的好奇心,大家就愿意听你讲下去。
比如,现在时间管理很火,很多人都想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花费金钱和时间上时间管理课程。
然后,你接着说,我呢,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时间管理,结果情绪一上来,没状态,时间都浪费了。
紧接着,你提出反常识观点,制造落差:时间管理是伪命题,不要管理时间,你会越管越忙。
大家一看有了落差,就会好奇你接下来怎么说,这时,你再抛出你的观点,最近,丹尼尔·平克有本新书《见机》,里面提到一个概念能量管理。
书上说啊,一般人都是上午情绪好,注意力集中,办事效率高,到下午就不行了,精力和情绪都不好,晚上才能恢复。做事开始和结束时我们很投入,中间就懈怠。
所以你要进行能量管理。中间懈怠的时间段,你就休息给自己充电,浪费时间不要有负罪感,当能量充沛的时候,你就全情投入,扩大产出。
这样一个线性表达下来,读者的注意力会被你牢牢抓住。
小结一下,口语化写作的两个重点:一个是通过起点和终点建立写作的对象感,另一个是在读者心里建立落差。
三段式写作模型
口语化可以让读者容易懂,而接下来要介绍的三段式写作模型,则可以让你的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同时视觉呈现赏心悦目。
首先是开篇
开篇也有五个重点需要掌握:
第一点,开头用能激发强烈好奇心的有内容的观察。比如:他下笔如有天使。
第二点是痛点问题,也就是说你发现了大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点是常识,一般人都是这样看问题的。
第四点是反常识,你告诉大家这样看问题是不对的。这就是咱们前面口语化写作讲的落差。
第五点,亮出你观点,你告诉大家痛点问题的解决方式应该是这样。
然后是三段式
具体是哪样的,需要展开来讲:
第一段,故事+观点。 第二段,故事+观点。 第三段,故事+观点。
每一段有个小标题,引起悬念,或者总领概括都可以,这样的视觉呈现读者读起来也舒服。
这里面的故事可以是案例,或者是论据、对话等都行,主要是为你的观点服务。
最后是结尾
结尾要有金句,让人留有余味。
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一直觉得写文章就一定得用书面语,用口语化就会显得不专业,学完这一课,我再去《得到》找了两篇音频的文稿看了一下,还真的是够口语化的,让人感觉就是在给自己讲故事,并且罗胖很会制造落差,这样就很能勾住读者。
原来,好的文章并不是随手就写出来的,而是有很多套路和技巧需要掌握。
以后读文章的时候,如果觉得好,就要仔细研究一下,我为什么觉得它好?作者用了哪些技巧?仔细归纳总结,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当然,学到之后就要用,不然时间久了就会忘记,等于白花时间学习了。每一次学到的技巧,要在下次写文章的时候运用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