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时最忌条理不清晰,尤其是需要向读者传达某个观点时,如何合理地构建一篇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篇文章的好坏主要看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传递的思想是否对读者有价值,这取决于作者的阅历见识或者筛选整合的能力,通俗点讲就是你的脑中要有货。第二个层次能否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部分。
本文将从框架结构的构建、序言的写法两个方面来一探逻辑推理性文章怎么写。
用符合常识的顺序构建框架。
当我们就某一主题进行说明或论述,通常会寻找一个切入点,然后沿着各个方向进行深入挖掘,最后汇总起来,这时你脑中的思想是这样的。
很混乱,非常不利于读者的理解,所以在写作时就会列提纲来固定这种说明顺序,最后形成这样的逻辑图。
在演绎推理中,说明顺序较容易选择,因为他总是根据前因后果的顺序一条线(相当于小说中的一条故事线)得出结果,写作时按照这种逻辑或时间顺序写下来,读者就很容易理解。
但是有两种情况也不适合按演绎推理的逻辑顺序来写。
1、推理中递进太多次,再用演绎推理的逻辑顺序写下去时,给读者的印象就是绕太多弯。
2、如果演绎推理中出现多条“故事线”,再分别沿不同条线按思考的顺序写作就显得太乱。
这时就需要转化成归纳推理的思维进行写作。归纳推理中各理由呈现的并列关系,可以选择的说明顺序就很多,可以从三种常见的顺序中选择。
时间顺序: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比如在介绍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时,以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构建结构就是按时间顺序。
值是注意的是,这个例子通常只用这一种顺序来写,如果你采用地域结构顺序,那就不符合读者正常的思维顺序,写出来显得不伦不类。
结构顺序:按国家、地区、部门、男女、内外等分类。
逻辑顺序: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主次关系是一种使用得非常多的逻辑顺序,它将说明论点的理由按重要度进行分类,重点突出最重要的几条理由,
比如“成功的三个原因”,虽然只写了三个,但可预见的是成功绝对不只三个原因,只是这三个最重要。
当然,在一篇文章中并不是只用一种说明顺序,通常是将几种嵌套使用,就如本文一样。
虽然单独将顺序分出来后,我们能清楚地知道何时该使用哪一种。但令人头疼的是,问题一旦复杂起来,你就会可选择的很多,并且都能清晰地传递观点。这时的选择就要遵循MECE原则,即分类之间不重叠,完全穷尽列出所有类别,这有助于说服读者,并且也能检验自己的思考是否有漏洞。
确立了提纲后,就有一张大致的逻辑图谱,就可以开始正式写作,但这时你们发现各论点之间基本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我还需要用关键句来将各论点衔接起来。
关键句还可以提前把作者的思路告诉读者,使读者做好准备,以便更快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把握信任作者的思路。
关键句可分为两类,一类提炼主要思想的要点关键句,另一类是承上起来的过渡句。
关键句通常放在一段话的开头,在篇幅较长的文章中还应该提炼出思想要点作为小标题,小标题一般比关键句更简短。
它的文字要足够简短且能够概括下面的各条理由,并能吸引到读者,绝不能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什么是”缺乏思想“的句子呢?
比如“成功的十个理由”、“如何得出结论”、“他们是怎么做的”等等,还有一套组合拳”从技术层面来看、从市场层面来看、从管理层面来看......“。
这些句子在思考的过程出现有助于推理,但要用来作为关键句则无助于向读者传达文章的信息,只是向读者硬塞了一系列他们无法准确理解的词句而已。
换成“成功就是要朝着一个方向坚持下去”、“从市场反馈可以得出XX”、“他们用明星代言达到10万的销量”等等就好很多。
但并不是每次都要用非常精确的语言总结一个关键句,有些东西根本,读者都有一种将所获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进而理解,这对于一篇文章的写作就显得不是那么必要。使用“三个原因”、“四项条件”等弱逻辑联系的关键句也是可以的。
关键句的另一个作用是吸引读者阅读,这时就该修辞手法上场了。
举个例子,你的文章关键句是”某位干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勤俭节约、公而忘私......",然后下面叙述具体的案例。
这个关键句提炼得没毛病,但读者看到就无感,如果用比喻手法把它换成“某位干部像活雷锋一样”,这样读者脑中就更清晰的get到点。
过渡句的写法没有那么烧脑,从上一章节挑选一个词或句子,把它用作本部分的起始句中,比如前文中的“确立了提纲后,就有一张大致的逻辑图谱,就可以开始正式写作......”
最后,在关键句的地方,你应该用加粗、变颜色等方式体现出来。
这时,你的框架里应该变得更清晰了,如下图,下一步就该填充信息,进行正式的推理或说明。
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会犯两个错误。
一是将收集到的信息全部搬上来,造成这篇文章的细节非常多,但这些细节很可能不是为论点服务的,这样读者的思维都容易被带乱,转而关注无关的细枝末节,这并不是文章要传递的东西。
何时应该进行细节描写,何时用抽象的语句一笔概括,参照的标准就是能否对结论有加强的作用,能的话就多写细节,不能就抽象概括。
二是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推理过程变长,读者的注意力本就难以持续太长的时间,通常对一个分论点推理时,7个小段的长度比较合适。
到此为止,你的论证基本完成,差不多来到文章结尾,为了强调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你应该做一个总结,简短的陈述即可,或者展望一下未来。
用讲故事的方法写序言
我们要表达的观点已经在上述的推理过程中清晰的呈现出来,这时要做的就是如何吸引读者阅读你整篇文章,就该序言上场了。
讲故事是自古以来易于大家接受的方式,序言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也就要要包括四个要素——背景、冲突、疑问、答案。
背景是读者已经知道的信息。它必须与主题相关,并且应该是独立的、无争议的表述,也就是说在此表述之前不需要用其他表述来解释该表述准确的含义,并且你预计读者肯定能够理解并接受该表述。
这包括了每一段话,每一个比喻,甚至每一个词语。
根据你的受众不同,你也应该针对性地选择背景,至少不出现目标读者不知道或者不相信的事,再考虑以何种切入点才能吸引他们。
新闻媒体中一般从“新”切入,以最近发生的事情为背景开始写作,这种方式在网络上经常看到,也延续到一些自媒体的专栏写作中。
还有以作者本人经历的一些人或事作为背景,这种用法通常是某知名人物、网红的写法。又或者是以某一人物事件、行业大趋势作为背景切入等等。
背景要达到的效果是读者看完后,反应是同意你的说法,甚至是“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背景之后,就是冲突,给读者营造反常规思维的感觉。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促使读者产生疑问。
通常疑问有以下四种固定的形式。what——做了什么?why——为什么是这样的?how——怎么做?right or wrong——是否正确?
有时候我们会在冲突后直接用一个问句的方式告诉读者疑问是什么,但这样并不好,我们不应该让读者放弃思考,
而是应该用非提问的方式提醒读者产生某种疑问,而这个疑问恰好在后文中给出了解决方案,让读者与作者的思考产生不谋而合。
这就是序言采取的“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基本结构,但它们的顺序却是可以在文章中变化的,常见的有四种方式。
标准式:背景—冲突—答案
开门见山式: 答案—背景—冲突
突出忧虑式: 冲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 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每种排序方式都有它的优点,就如名称所比喻的那样。
时代在变,流览信息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写作的结构也应该跟随变化,创新出更多的写法,但只要大脑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变,接收信息后处理的过程不变,写作的基本思路就不会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