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故里

作者: 物语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1-02-15 17:56 被阅读0次

            仰慕,是必须的。所以愿意走近,在诗人出生地来瞻仰,或许时光真的可以穿梭,神游太虚。

            本意是带着姑娘感受一下文化气息,我倒是看的认真仔细,几个孩子还真是水过地皮湿,也难怪,心无沟壑,哪来星辰闪光。就当是闲着无事出门转转吧。

          诗人的家北边,是清清水深的伊洛河,再往东是伊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杜甫故里,是我见过的故里中很别致、用心的一个,规模挺大,从诗人出生的窑洞,到少年、青年外出游历,再到长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文,都烙印了诗人的认知,一路战火一路忧虑,走遍人间疾苦,看遍人间离分,所谓史诗恰到好处!

            听闻诗人是在颠沛流离中因饥饿而离世的,不禁让人伤怀,感叹太平盛世的美好,也深深体会诗人对于乱世的忧虑和渴望。

            小姑娘就是来打酱油的,呵呵。

            一塘枯荷在二月,遥想当年诗人荷塘月色。

            杜家祠堂吧,里面都是杜工部先祖的排位。杜家祖上都是做官的,县令,刺史,太守等等,杜工部的曾祖父是巩县令。

            家庭的文化影响对诗人也是巨大的,奉儒守官,系统的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观念。世代做官的,所以诗人骨子里也是要考取功名的,报效国家朝廷的。

            杜工部像

            诗是吾家事,这是诗人儿子生日时诗人写的,这与其祖父杜审言的诗坛地位分不开的,其祖父被后人誉为初唐五律第一人,初唐文章四友,最有成就的一个。

            诗是吾家事,太豪迈了!

       

              忽然想起一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思乡的人从来都在,诗人在世事的飘摇中把文字放在凡尘,一路挣扎一路挥洒。

            诗人出生的窑洞,一转千年,凭后人瞻仰,遥望!

            窑洞内部。

            少年时的模样,出口成章。

          认真书写的样子最美。

          少年时的诗人是在洛阳姑妈家度过的,被姑妈视如已出。

          青年游历大好山河。

          青年时与朋友一同骑马狩猎,意气风发!

            一颗心始终与天下黎民同在,关心疾苦。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认真的看新婚别。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潼关吏

          上学时学过,现在再看又岂是当年能懂的,所谓世事莫过如此吧。

    作者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作者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听闻自己的小儿子因因饥饿而死,是该有多么吃惊,多么痛心啊。

          两只黄鹂明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人用不同的字体书写诗人的诗句。

          根据诗句再现当年的社会场景。

            人走后,就只有一个破旧的茅草屋。于是有了《兵车行》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故里诗人窑洞方向景色。

            匆匆而过,心里却是沉沉的。

            苦难总是现实的,诗人的思想却没有低头,慢慢走向伟大!

            为了生活街头卖草药。

          与好友一起喝酒论诗。

              落花时节又逢君,大概就是此时的诗作。

            诗人西行。

          飘零与坚强,是一颗积极不灭的灵魂。

            诗人的诗对中国文化与日本的文化影响深远,史诗与伟大的评论是客观中肯的。

            这个小家伙竟然没有什么体会,让我不觉失望又好笑,慢慢来吧。

            幽香的腊梅在绽放,绽放在杜甫故里几个字的旁边,此情此景,怎么如此和谐般配!

            此行我感觉还是有些匆匆,好多都没有来得及认真领会,又要去往宋真宗的永定陵,明天再说永定陵吧。

          杜甫,伟大的诗人!那种忧虑与不屈精神永远在我心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甫故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zp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