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看完了独木舟的小说《此时不必问去哪里》,独木舟,我提过很多次,她的文字我从高中就开始读,短篇,长篇,随笔,你无法把她的文字归类于深刻的文学,我想她自己也没有这样设定。
从前的文字大抵绕不开感情纠葛,那个时候她刻画的人物,性格分明,带着青春里的飞扬跋扈和一腔孤勇,如今收敛了很多,想必和她近几年的经历有些许关系,变得越来越柔软和沉静。故事也不再是铺天盖地的悲伤,从前我每每看她的文字,都要损耗许多纸巾,抽纸的话,半包为单位。现在再看完她的文字,常常代号入座到人物身上或者对比自己的人生,会想啊,如果是自己又该怎样应对和选择。
“我们也许不在同一条船上,但我们在同一场风暴里”是这本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虽是各不相同的人生,但谁没有遇到过满目疮痍或者仅仅是碎片化的困顿和矛盾呢?
看起来,我觉得28岁的自己和28岁的空空也有些似有若无的相像,性格别扭,敏感,不确定现在做的是不是喜欢的事,又没有一蹴而就的勇气。总是会把别人无意的一句话或者是微乎其微的小事放大百倍,在心里绕好几个弯,再进入死胡同。
有时候不愿意承认自己平庸的部分,于是想方设法的作出一些抵抗,譬如阅读诗歌,计划出行,和别人谈论自己也一知半解的文学。甚至在别人不够理解时,表现出一副维护热爱的尖锐。似乎这样,就能彰显出自己的不同,以及说服自己是在朝着自己向往的人生靠近的。
我是在星巴克看完这本书的,最近总是爱去咖啡店消磨,说不清是爱上咖啡因本身存在的让人上瘾的成分,还是爱上在咖啡店与一群陌生人同处一个空间却又深陷在各自的小天地里的自在。
大概是下午五点半多一些,这个时候的咖啡店只有零星三两个客人,她们小声的谈论着去哪里吃晚饭。我看完了整本书包括后记,合上书之后,打开了电脑接受了明天下午16点的会议邀请。我在想人生何其费解,就算你读完千万种人生,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浪潮里,面对朝你迎面而来的汹涌。
国庆放假之前,我接手了新的工作。似乎是要证明自己可以做的很好,又或者是不想让信任的人失望,我一直让自己处于一个及其逼仄的格子里。出不去,别人也帮不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本书我内心里的一小块变得强壮了一些,如同一束微小的光照进了这个格子里。我猜想或许是因为,书里的人物,在高低起伏的山脉上都找到了各自的路径,她们的变化或多或少的让当下的我也认清了一些自己。所有人都知道,天暗的时候,天会再亮。不是吗?
我并不算特别全面的思考了一下现状,工作从感情上说并不是最喜欢的,但至少理智上是想要去奔赴的。多少也迈向了下一步,我为此还是感到愉悦,哪怕是压迫中挤出来的。
而未来——
无论未来还会有多少迷惘接踵而至,我们最先要解决的并不是去哪里,而是搞清楚,我是谁。
如果可以的话,
不再拒绝承认平庸,我想我们眼里的世界哪怕再疏松再雷同,也总会有某些部分让你心跳加重。不再害怕平铺直叙,有趣的人生并非都来自于喧闹的人群或者过量的娱乐。不再局限于追求快乐这一种情绪,或者执着于虚无的海市蜃楼。
图|Jinhee Le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