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昨天下午带葡萄干去了朋友工作的地方。
那是儿童公园旁边的一个少年宫。
还没到目的地,就早看到了好多跑老跑去的孩子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穿梭往来。
旁边伴随的,多是工作日陪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的老人们。走进去一看,更是别有洞天:
绘本天地,书法空间,画画课堂,音乐教室,跆拳道场地,机器人培训班,博弈棋室,等等。
站在走廊里随便瞅一下,一个又一个的小格子间,不到五平米大小的地方,摆着一架钢琴。
钢琴边坐着老师和一位四五岁上下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位外婆模样的老人在等着。
隔壁大同小异,同样的一个小房间,放着架子鼓,小盆友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很努力的在学习各种各种乐理知识,然后尝试弹奏。
外面的家长们,大包小裹,脚步匆匆,基本都是一个又一个辅导班之间的赶场状态。
他们的脖子焦急而紧张地伸长着额,透过练习室紧盯着孩子,一个个眉头紧锁,仿佛他们只关注孩子是否认真地学习,而并没有考虑孩子是否真的享受这一小段与乐器相处的时光。
突然想起来了某位前同事的周末日常:周六上午英语班,下午奥数班、游泳班;周日上午学跳舞,下午学画画和全脑开发。
似乎周末才是上班的正确打开方式。
02
皮特曾经讲过一个他身边同事的故事。
一个四十岁的老大哥,某天晚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心血来潮,推开儿子的房门,却发现儿子正在偷偷玩手机,作业本摊开着,却没有写几个字。
这位老大哥勃然大怒,冲他儿子大吼:“老子花钱供你上学,不是让你不写作业的!”
没想到,他儿子当时轻描淡写地反问了一句:“你天天监督我写完作业再玩儿,那么,你的作业呢?我怎么没见过你回家先写作业再看电视呢?”
这一句话,问得这位大哥一时语塞。
是啊,我们每天监督孩子学习,可是,我们回家后自己学习了么?
我们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可是,我们自己报了什么补习班呢?
03
我们不禁发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究竟是什么角色?
’是养家糊口的家庭主力?
是监督学习的后备军?
还是撒手不管、随意放养的自由派?
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孩子,爸爸(妈妈)这辈子是没什么能耐了,你得好好学啊,圆了我当年的梦”
或者是这样的:
“我告诉你,这些课一小时下来就一两百,给你买个钢琴就一两万,你再不给我好好学,都白瞎了我在你身上下的这番功夫!”
而说出这样话的父母,往往是过多的寄希望于下一代,打着“我为你好”的名义,逼着孩子走了太多他们原本自己不会选择去走的路。
他们自己省吃俭用的同时,对孩子毫不吝啬,或者各种家教一一请到。
在孩子有限的课余时间里,给他们安排了过多的“我们认为最适合”的内容。
他们自己停滞不前,以“早已过了学习的年龄”为借口,生活被手机电视葛优躺所占据,而孩子却成了这个家里最形单影只的那一个。
而结果呢?却往往差强人意。
很多孩子中途而废了,也有一些学成了。
然而却鲜少有人达到顶级的高度。
04
当我们反观那些“所谓成功人士”或者“大众偶像”的人们,他们在自己领域的造诣,大多数来自一个大抵类似的家庭。
有的小孩学音乐,是因为偶然间听到了爸爸弹奏吉他的旋律动听;
有的小孩喜欢画画,因为他无意间看到了妈妈的画作色彩那么美丽;
有的小孩小小年纪拿起了相机,因为年幼起他就跟当摄影师的爸爸走过很多地方了;
于是在家长的耳濡目染下,这些小孩子不由自主的,抓起来琴弦,拿起了画笔,按下了快门。
这就是家庭的力量。
董卿制片的《朗读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这个娱乐节目收视率至上的时代,能把一档读书节目做大做好,做到现在有口皆碑的精品,更是难上加难。
这一切的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董卿家里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就是读书。董卿曾这样说:
“父母都毕业于复旦大学,妈妈是高三物理老师,她要备课;爸爸一直做文字工作,他写稿子。家里的书房不大,他们俩共用一个书桌。而我都不记得自己在哪里做作业了,可能是几个方凳子拼成一个小桌。晚饭后,一家人各占一角,各看各的书。如果不是拥有这样一个家庭,我可能不会对书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一个家,能给孩子创造怎样的氛围,才决定了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
05
孩儿他爸今天早些时候这样跟我说道:
“我觉得自己在未来葡萄干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做的作业还有很多呐。”
“我每天回家做的事情,可能决定了葡萄干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每天不出去运动打球,可能葡萄干就不懂得健康的生活是什么;我每天回家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可能葡萄干就不会自觉自立;我如果对自己不安排好,可能葡萄干就不会规划生活;”
“所以我以后回家吃完饭,应该带葡萄干出门,不只是散步。而是真的做些运动。让他知道这是常态。我每天回家,应该读书,写一些东西,录下音,让他明白有些时间是不能被打扰的。”
“也许现在还不懂,未来他会习惯的。
以后他就知道,自己也应该有规划的做一些事情了。”
听到皮特这一番话,小羊妈妈不禁泪目。
所以啊,屏幕前的你和我,以后再想给孩子报个什么班之前,先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学些什么、陪孩子参与到什么程度。
即使不能成为孩子的老师,成为一起学习的同学也未尝不可啊。终究是比参与度为零的旁观者强百倍了。
家的氛围对了,孩子离成功就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