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了——当初过节时的那种冲动。
老人家活着的时候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
由时间构成的经历多么像一把洞察世事的利剑,能够刺破那些幼稚的曾经,也能够制造出看破之后的淡然。人生的意义恰恰就在于一场场生生不息的成长更替,用佛家之顿悟来讲、来阐释,“来时昏昏去时迷,我在世上走一回。”是的,既然来了,就应该在这人世间好好地走上一回!
我出身的这个世界恰巧是农村。记事时起,父母每天都撂下我们兄妹几个到自留地里干农活去了,临出门前还要喊我的乳名,再三叮嘱叫我照应好弟弟妹妹们。我就成了家里的头了,得管理好弟弟和妹妹们,别让他们打破盆子、摔破碗,家穷再也买不起了呀!
陕北的端午节正好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日子,只有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关中平原才是夏麦收割的时节。这一天,小孩子和年轻人都要在脖颈上、脚腕和手腕上戴花线,往门头上挂艾叶,普遍的说法是为了辟邪。另外,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吃一顿小米凉粉,以示节日的庆祝。能够吃到洁白香甜的大米粽子,那都是我们这一代人长大以后的事了。那时候的陕北基本上不种植水稻,这里是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见不到大米呀!不能跟现在相比,现在的陕北早已把大米饭当成了主食,把小米却当成了稀罕粮食。种植小米的山地全都被土特产种植大户给租走了,小米在还未产出前就已经被经销商全部订走了。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疆皮山县的皮亚玛石榴一样,被香港的经销商连地带树一块儿给买断了。完全颠倒了个儿。
而今的陕北也大兴端午节吃粽子了。一方面从东北和宁夏来的大米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超市和大大小小的粮油副食门市,满足了城乡居民吃米饭的需要,当然包粽子吃自然也不在话下;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老百姓都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内涵。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粽子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有纯白米粽子、葡萄干粽子、红枣粽子,还有各种水果粽子,真是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各种创新方法已经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各行各业。
从我们这一代农家子弟开始,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中学时期普遍是在县城里度过的。到了端午节这天,有那些市民户口的要好同学从家里拿来两三个粽子,不管有没有白糖可蘸,也不会讲究些什么,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分着吃。那种享受无形中激励着我们一定要勤奋读书。那个年代只要能考上大学就有一口公家饭吃。那时候的中专毕业生都包分配工作,大学毕业生更是铁定能留在县城里上班。
图片来自网络女儿放学回家时对我说他们学校里端午节放三天假,我都忙的把这档子事给忘记了。妻下班一进家门,我就提醒她说赶紧买粽叶、泡大米、洗红枣,张罗包粽子吧?妻扬了扬手中的食品袋说“发小”一大早就给她打来了电话,家里蒸了许多粽子。赶下班前就给她送到单位里来了。妻还对女儿说明天外婆还会从县城里捎下来一些粽子,我们家今年不包粽子了,有这些送来的粽子都吃不完,再包就是浪费了。我也朝着女儿说,是哩,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女儿朝我努了努嘴,接过她妈妈的食品袋兴高采烈地往厨房里进去。
看着女儿的高兴劲儿,我仿佛又回到了往日的少年时光,那种尘封已久的节日快乐感一下子就从心底里翻腾出来了。
是啊,孩子的快乐是天性的,而实现快乐的条件——物质条件,却是我们大人给创设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实生活的种种而让孩子的天性失去了一次快乐的权利。为人父、为人母,都是竭尽所能地给予自己的儿女尽量多的快乐,人类一直就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把快乐延续下来的,把生活延续下来的,不论贫富。
人世间,有很多东西都是美好的,特别是友情、爱情和亲情。无论为了哪一种感情的付出,都曾是慷慨的、毫无保留的!也正是有了这种慷慨的感情,人生才有了前行的动力;也正是有了这种慷慨感情所带来的快乐,我们才明白了生活的重要意义。
不管是南国的端午节,还是北国的寒食节,都是为了纪念我们中华民族心目中的英雄——才把一个日子与对食物的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力量的决定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当我们在端午节这天既庄重、又很享受地咀嚼着洁白香甜的粽子时,请别忘记——公元前278年汨罗江上那纵身一跳,留给了我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8.06.16写于陕北榆林)
端午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