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熊孩子吼吼吼的戏码不断上演,循环往复,吼的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一只河东狮,咆哮的快感竟让自己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幻象。一个雷霆震怒,一个迫于淫威,乖乖就范,偶尔也有不就范的时候,于是音阶顺势又提升了八度,面部表情从扭曲升级为狰狞……一翻急风骤雨过后,瞬间又觉得自己像个冷场的小丑,咆哮着、挣扎着、杂耍着、内疚着、无助着、懊悔着……
一言不合就开吼。
起床要吼;
穿衣服要吼;
洗漱要吼;
做作业要吼;
睡觉要吼;
不听话要吼;
不合心意要吼;
甚至自己心情不好也要吼……
作为一个妈妈,以上就是我的日常。绝对的是从身体疲惫到精神崩溃!每次崩溃过后,老公还云淡风轻的忠言建议:你要有耐心、要有智慧、先顺着他的脾气来,然后再想办法……顺势瞥了一个银河宽的白眼儿,nb你来,你倒是冲锋陷阵呀,别老跟这事后诸葛亮!
不过说实在的,其实事后诸葛亮的更多时候是自己!我为什么又暴躁了?为什么又吼叫了?我的情绪又出什么问题了?我的原生家庭给我什么样的应对模式(原谅我无上限的持续黑我爸妈)然后就开始查询各种心理学知识,找到自己的内在症结。熊孩子把我都逼的都已经开始潜心研究心理学了。然后深度解剖自己的内心、拽出来一个崩溃的小人儿。
为什么一言不合就咆哮?—实质上源于自己对权利的渴望和需要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基本的动力就两种:权利和爱。与这两种动力相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排序思维和联结思维。
所谓的排序思维,就是在权力的视角下把人分为高低贵贱。竞争关系中就是排序思维,有人赢,有人输;控制也是排序思维,有权力的人支配没有权力的人。
所有的“大喊大叫”都会回归到一个点上:对权力的需求和强烈的渴望,需要尽快得到满足。是的,我们都渴望权力,是这一种健康的心理需求,只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健康的方式。
生活就是修道场、遇到每个棘手的问题、都看成是对自己的修炼
母亲情绪平和,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毕竟我们都想给孩子亲昵的母爱、而不是母夜叉式的伤害。你无法处理好眼前的困局,说明自身能力出了问题,结果倒逼反观自己能力提升需求,尤其是情绪管理的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重新识别自己的情绪
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外界的事件(A)对于该事件认知评价(B) 情绪(C)所以,管理情绪几乎万能的钥匙就是:认知重评
任何时候,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不再平静了,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刚刚在想什么?]。或者直接针对情绪的内容提问,例如[我在生气什么?]。针对这个想法,或者情绪指向的对象,去检验自己想法和情绪的真实性。
如果第一次认知评价出了问题,那么重新思考,我是否按照逻辑惯性自动驾驶了?我的结果假设真的成立吗?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认知夸大了我们的负性感受(C),我们把事实想的过于糟糕了。
用承受自然结果代替惩罚
正面管教里面强调:用承受自然结果代替惩罚。举例:孩子早上洗漱磨磨蹭蹭,眼看就要迟到了,通常做法是:你在旁边各种夺命连环催,然后一通鸡飞狗跳,火冒三丈……实质家长在用孩子的错误惩罚自己,孩子问题依旧没解决。迭代后的做法是:我告诉你还有10分钟时间洗漱时间,超过了肯定会迟到。至于你如何执行是你自己的问题,我有足够的耐心等你犯错误,迟到了自然会吃不上早饭、老师批评、众目睽睽下接受同学目光的检阅……一系列闯关过后,他自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次自己会注意。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耐心、耐心、允许他犯错!自己意识并改正才真正有效。
尊重是万事之源
曾经亲测过一个案例:自己扮成小孩子,站在众多横眉立目的家长中间、每个人对自己一句指责(这些话都平时家长嘴里耳熟能详的),然后总结自己的内心活动和当时的感受。回顾此景此景,当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烦感、叛逆、逃离。感受不到爱的同时反而激起了强烈的反叛和抗衡心理。结果可想而至。家长说的话孩子根本不会听,反而双方僵持不下,场面一度尴尬。
没有尊重,爱会走掉、没有爱,亲情会疏离。亲情才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柱而不是唯命是从。
给你几粒解药 专门治疗吼叫
(1)to say ,to do!说一个简单的事情,然后立马去做。
类似于情绪转移。它能把你带出情绪的控制,重新开始逻辑思考,同时,几乎打败你的无力感,也会转变为控制感。
不听话心烦→被情绪控制→立马想简单的事→新的逻辑→我能控制它→小满足→暂时忽略上一件事→平稳心态→再次开始
举例:我催娃无效,我可以转身去化个妆,或者听段音频,转移我的注意力,这件事是我主动为之并在可控范围内的,心情会比较好一点。
(2)336呼吸法则 慢慢让自己冷却
吸气3秒、屏气3秒、呼出6秒;我儿子看见我这样,以为火山要爆发了,其实挺管用
结语:每次濒临崩溃的临界点,赶紧抓起一根稻草,去做点别的。把自己从愤怒和冲动的旋涡里抽离出来,冷静思考下一步如何说、如何做。才能有更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