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阿德勒这个名字是从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写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从此对阿德勒心理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被讨厌的勇气》只是他众多学术理论里很小的一部分解读。
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的书《阿德勒心理学全集》,它包含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三本著作,是一本大部头。让我们回到知识的源头,了解真正的阿德勒心理学,当然读起来可能会比较晦涩难懂。
在正式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阿德勒以及阿德勒心理学在学术上的地位。
提到弗洛伊德,一般人可能比较熟悉,但提到阿德勒和荣格可能有点陌生。三人都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最初阿德勒和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他们对精神分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在学术理论上的分歧,最终阿德勒和荣格先后脱离了弗洛伊德,并各自创立了自己的体系。
01
先来了解一下弗洛伊德与阿德勒各自理论的侧重点。
弗洛伊德开创了潜意识心理的研究,他的精神分析法被许多国家认可,在全世界得到传播。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总的来说,弗洛伊德强调性的驱动力和潜意识,注重过去的“原因”对一个人的影响。
而阿德勒不太赞同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有关性和潜意识的作用。他认为,人的问题不是存在于过去,而是存在于对未来的认知,他强调意识和自卑感是心理问题的基础。这种“目的论”和弗洛伊德主张的“原因论”是背道而驰的。阿德勒也因此成为个体心理学的先驱。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单亲家庭里的两姐妹,长大之后,一个婚姻幸福美满,另一个婚姻不幸。婚姻幸福的可能会说正是因为见证了父母婚姻的破裂,才会更加懂得珍惜,更加谨慎处理夫妻感情。而婚姻不幸的那个,则认为是由于自己原生家庭的破裂,不能学习如何良好沟通,导致自己婚姻不幸。
找寻问题的态度不同,你赋予经历和事件的意义不同,事情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目的论”的不同之处。
因为在阿德勒看来,所有的经历都能赋予乐观的意义,用调侃的话来说,每个人都有翻身的机会,只要你敢想。所以有人说他才是心灵鸡汤界的教父,很多励志话语中,都能找到阿德勒理论的影子。
02
阿德勒理论的诞生可能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
阿德勒生来羸弱,幼年曾患佝偻病,4岁才学会走路。他早年的记忆都与疾病和治疗有关。他曾说,“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最早往事是,由于我罹患佝偻病,被绷带绑着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对面。他上蹿下跳,来去自如,然而我每动一下都会极度紧张,非常费力。”
5岁那年,阿德勒又得了一场十分严重的肺炎,医生当时判断治疗无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终活了下来。疾病一天天远离了他,他和哥哥之间的竞争则持续了一生。身高、长相都不及哥哥的阿德勒,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于是,他只能通过获得在学业等其他方面的成功来补偿自己的身体缺陷。
或许是他早年的经历,他开始思考身体在决定成人人格和行为中所起的作用。阿德勒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就如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是决定人行为举止的基本因素。于是,1913年,他自立门户,成立了“个体心理学协会”,开启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
这本《阿德勒心理学全集》包含《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儿童心理学》三本著作,称为阿德勒心理学的三部曲,被入选为20世纪“改变美国和世界的100本书”,也被誉为父母和教师必备的案头读本。我们前面共读的《正面管教》理论基础也是来源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关于阿德勒的介绍就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期待接下来的共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