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团队中同事分享番茄时钟,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这个番茄时钟应该大家都知道吧。结果马上有同事大声说,不知道。
昨天教娃做作业,三位数×两位数,老做错,教来教去,就是学不会,气的想撞墙。
你在心里哼着歌曲,桌上敲着节拍,然后问别人,我刚才敲的是哪首歌曲。对方一定是懵逼脸⁄(⁄ ⁄•⁄ω⁄•⁄ ⁄)⁄
![](https://img.haomeiwen.com/i6362040/4c1caa6c323a1bfc.jpg)
想起来,这些现象都是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就是,《黏性》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现象,当你懂了一个知识或道理后,你就再也想象不到你不懂它是个什么状态了,捎带脚也就不能理解为啥别人不懂,进而为别人的“无知”感到稍稍的愤怒。
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称之为“常识”。我们默认大家都知道这些常识,所以就不用刻意谈论它们。只有当我们和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才发现自己的常识不是别人的常识。
知识的诅咒的本质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等。有些时候,不是别人的做法不可思议,而是我们总是难以想到,别人并没有像我们一样掌握着独享的信息。
这有点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句著名的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世界上有多少争吵冲突是来源于这种现象?从情侣间的吵架,到不同文明之间战争。那么,如何避免知识的诅咒呢?
还记得,微信教父张小龙说过他做产品经理能在一分钟内把自己变成小白用户,而马化腾更厉害,一秒钟就能变成小白用户吗。所以第一招就是换位思考。
第二招就是讲故事打比方,通过简单易理解的故事和比喻和对方进行沟通。庄子就是古代的故事高手,经常利用故事和楚王讲人生国家道理。所以我们在敏捷实践过程中经常使用隐喻,来帮助我们敏捷知识的传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