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先来看看最近的几单新闻:
1、中国女留学生毕茜茜在英国被男友杀害,年仅24岁。法医报告,她被重物殴打致死,头部、脸部、肩部、胸部、手臂以及腿部都有严重挫伤,伤处达41处。这些伤痕都是在死前数小时产生。毕茜茜的邻居凯西·罗文在庭审中表示自从毕茜茜2015年11月搬进公寓后,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的尖叫和哭喊声。
2、2017年2月14日,兰州愤怒女儿杀死家暴父亲案开审,将择日宣判。庭审中,案件中的女儿小凄在回答法官提问中说:“从我有记忆开始,他就打我、打我妈还有我弟弟,手边有什么利器就用什么打我们,常用的是菜刀、斧头、榔头。他每次都说‘今天你的死期到了’,事实上,他真的会往死里打我们。我受不了了。”
3、春节期间,广西退休法官傅明生被同村村民龙建才报复杀害。事情的起因是20多年前一桩离婚案。当地法院副院长透露,龙建才对小他18岁的妻子有虐待家暴的行为,女方明确不想和其一起生活,当时身为法院审判长的傅明生决定判决该离婚案成立。22年后,龙建才拿了一把水果刀,刺进傅明生地脖颈。在抓捕现场,龙建才操着一口方言恨恨地说:“他判我离婚。”
综合以上及多年来的家暴案件可以看出家庭暴力的几个特点:
一是家暴事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家暴受害者大多数是妇女、儿童或老人,因其弱势地位和“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而长期忍让,无法为外人所知;
二是家庭暴力具有持久性。不少施暴者本身性格多疑、暴躁、易怒等,主观上选择以暴力作为宣泄,并不是一时冲动。如果受害者不抵抗,便会纵容施暴者长时间使用同样方法宣泄情绪。
三是后果的严重性。家暴事件的愈演愈烈,会导致受害者身心严重受创,甚至不堪忍受,以暴制暴杀死施暴者。长期在暴力家庭成长的儿童,不利于正常到心理发育,或会长成下一个暴力实行者。同时,施暴者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危险分子,在家庭以外也会制造违法犯罪事件,比如杀害受害人的亲人,比如杀害上述案件里的法官。

最高法院在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数据因家暴的隐蔽性有所保留。然而,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披露,家暴受害人74.1%会选择默默忍受,如果没有外界干预,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选择报警。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施行,至今已有将近一年,而在面对“家庭暴力如何解决”的问题时,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显示仅有8.3%的受访者会诉诸法律。
为什么不报警呢?他们说,报警没用。
反家庭暴力法中有多项职能和措施授权给公安机关,至于如何具体地行驶这些职权,并没有明确细化的规定。很多偏远地区的妇联和公安机关还秉持着“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陈旧观念,针对家暴案件的处理大多选择让其家庭内部调解。有法可依,却没有相对应的“武装力量”,法律本身和具体实施之间有很大的鸿沟。
在反家庭暴力法进一步完善的同时,面对家庭暴力,还应该怎么做?
1、建立更多家暴受害者庇护所,指导他们维护自身权益,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妇女、儿童、老人等给予相对应的经济救助或工作岗位。很多受害者之所以选择忍受,是因为他们没有求助的方向,就连家人也会变成帮凶,更何况,遭受暴力侵害的人往往身无分文,想要逃跑都无路可走。

2、积极组织反家暴的宣传活动,加强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妇联、居委会、村委会等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普法教育。家庭暴力并不是个人隐私,妻子儿女也不是丈夫或父亲随意处置的私有物品,以隐私为借口拒绝和逃避介入是对施暴者的纵容,只会加剧家暴的猖狂。
3、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不做家暴的旁观者,你我都有权及时制止,一旦发现暴力的行为比较严重,就有必要立即进行报警处理。放心,根据规定,公安机关有义务对报警人士的信息进行保密。
常常看到受害者在接受帮助之后仍旧选择为施暴者开脱,最后案件不了了之,这样软弱的受害者是不是“活该”呢?非也。谁也不知道他们正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和威胁,连他们自己都如此软弱了,如果再被外界放弃,后果只会越来越严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