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很多时候,做,为不做

很多时候,做,为不做

作者: 明儿姑娘 | 来源:发表于2019-09-21 23:57 被阅读0次
跟了我几年的古琴吊坠

每当足够静下来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收获。手指在琴弦上移动自如,古琴声声悦耳,也可能只是自我陶醉。大脑闪了一下:“记谱,是为了忘谱。”

突然想起苏有朋演的《倚天屠龙记》里面的一个情节,武当临敌、情况危急之时,张三丰现教太极剑法,张无忌现学现用——

“无忌,看清楚没有?”

“看清楚了。”

“还记着没有?”

“已忘记了一小半。”

“现炒现卖,也难为了你。现在怎么样?”

“已忘记了一大半。”

“现在呢?”

“我这下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当时看的时候还小,但对该情节印象深刻。却是因为不明。为何全忘了?如今弹着弹着,又想起了。不同的是,已明了。

记住,是为了忘记。了然于心,融会于心,忘了谱,却入了耳,入了音,入了情(更有甚者,或能自得其曲)。换个说法便是,如果还刻意记谱,每一抚琴都是在回忆记忆,“下一指落在哪”,还是在照葫芦画瓢,难以真切地在抚琴时进入曲情曲景,也难以在每个抚琴的当下全心倾听。学古琴前,听过这么一种说法,“古琴,主要是弹给自己听的”。去听,琴的声音,也是你当下状态的声音。

记谱是为了不记谱,弹琴是为了不弹琴。何解?

为何弹琴?学一门乐器或是喜欢古琴声音、特质,甚至是情怀等等。

为何是古琴?古琴为琴棋书画之首,声音好听,对身体好,养性养生养神,内收性稳内涵。又或者,能通过古琴表达自我等。

然后呢?心情好,开心,愉悦自己,放松自在等。

于是,最后,便是让自己开心快乐自在。始终,古琴只是一种途径、媒介、工具,让我们达到某种目的和状态。若是在弹琴中找到这种感觉,这种愉悦快乐、轻松自在,把它慢慢带到生活的更多处,那么岂不是达到不弹琴而得琴心之效。

最后的最后,依然是回到生活中,生而活之。其实,很多的做,都是为了不做。包括身边的朋友常常提到的静心。静心,为不(需)静心——若是变成一种常态,便无需刻意去营造。静心,让烦躁的心归于从容自得状态,重复而让它形成惯性,自然而然地发生。静心无需借助于任何工具,便可以得到这样的觉知、安住当下的状态。

学琴抚琴,也是在培养这样一种品质品性。从容,放松,自然,欢喜,祥和,悠然。最终,回归生活,变成生活的常态,变成你我的一部分。

好了,吹了那么多,喝杯茶,弹琴去......

近日图

相关文章

  • 很多时候,做,为不做

    每当足够静下来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收获。手指在琴弦上移动自如,古琴声声悦耳,也可能只是自我陶醉。大脑闪了一下:...

  • 徘徊荒废时间

    做就做,不做就不做,不要来回犹豫。 有时候做不做都会后悔。

  • 除了工作,最值得做的三件事

    2019年己大踏步地奔走在路上,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想做、很多事不得不做、很多事为别人而做,其实工作之余,最值得做的还...

  • 有些事

    有些事,当你犹豫做不做的时候,做与不做对你都已毫无疑义

  • 21天充电行动(第十九天):最大的谎言

    我们常说不可能,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懒惰,因为不肯开始。以前做事情的时候,我总是随心所欲,不想做便不做,懒得做便不做,...

  • 为你做很多很多的饭

  • 做凤尾,还有当凤头的希望;做鸡头,只能一辈子是鸡了

    发现现在很多人都打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口号苟且度日, 的确,选择做鸡头能在“鸡群”中被众星捧月,为我独尊;做...

  • 不做,做不做

    断舍离兄弟篇。 最近日本类似减法哲学的书籍真是层出不穷。 阐释的观点都是:less is better which...

  • “做不做”不做

    如果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秤,那么自己应该知道事情的对错。应该说大部分人都不太喜欢心口不一的人,而小部分就是那些心口...

  • 生活是自己的诗歌

    *本文为吉吉打卡22轮个人总结。 (一)To be or not to be 很多事情做与不做都在一念之间,在开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很多时候,做,为不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ky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