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足够静下来的时候,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收获。手指在琴弦上移动自如,古琴声声悦耳,也可能只是自我陶醉。大脑闪了一下:“记谱,是为了忘谱。”
突然想起苏有朋演的《倚天屠龙记》里面的一个情节,武当临敌、情况危急之时,张三丰现教太极剑法,张无忌现学现用——
“无忌,看清楚没有?”
“看清楚了。”
“还记着没有?”
“已忘记了一小半。”
“现炒现卖,也难为了你。现在怎么样?”
“已忘记了一大半。”
“现在呢?”
“我这下全忘了,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当时看的时候还小,但对该情节印象深刻。却是因为不明。为何全忘了?如今弹着弹着,又想起了。不同的是,已明了。
记住,是为了忘记。了然于心,融会于心,忘了谱,却入了耳,入了音,入了情(更有甚者,或能自得其曲)。换个说法便是,如果还刻意记谱,每一抚琴都是在回忆记忆,“下一指落在哪”,还是在照葫芦画瓢,难以真切地在抚琴时进入曲情曲景,也难以在每个抚琴的当下全心倾听。学古琴前,听过这么一种说法,“古琴,主要是弹给自己听的”。去听,琴的声音,也是你当下状态的声音。
记谱是为了不记谱,弹琴是为了不弹琴。何解?
为何弹琴?学一门乐器或是喜欢古琴声音、特质,甚至是情怀等等。
为何是古琴?古琴为琴棋书画之首,声音好听,对身体好,养性养生养神,内收性稳内涵。又或者,能通过古琴表达自我等。
然后呢?心情好,开心,愉悦自己,放松自在等。
于是,最后,便是让自己开心快乐自在。始终,古琴只是一种途径、媒介、工具,让我们达到某种目的和状态。若是在弹琴中找到这种感觉,这种愉悦快乐、轻松自在,把它慢慢带到生活的更多处,那么岂不是达到不弹琴而得琴心之效。
最后的最后,依然是回到生活中,生而活之。其实,很多的做,都是为了不做。包括身边的朋友常常提到的静心。静心,为不(需)静心——若是变成一种常态,便无需刻意去营造。静心,让烦躁的心归于从容自得状态,重复而让它形成惯性,自然而然地发生。静心无需借助于任何工具,便可以得到这样的觉知、安住当下的状态。
学琴抚琴,也是在培养这样一种品质品性。从容,放松,自然,欢喜,祥和,悠然。最终,回归生活,变成生活的常态,变成你我的一部分。
好了,吹了那么多,喝杯茶,弹琴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