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这个词语光是说出来,都觉得有种堵在心口的感觉。
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拖延的习性,能今天完成的工作任务,一定要拖延到明天。
能明天交的文件,因为预留交的日期是后天,就一定要等到后天临任务交差前,才开始真正的着急。
考试去做复习也是如此,比如3月份报完了名,考试时间是11月份,前面几个月几乎是打酱油式的复习,只是知道自己有考试,因为知道离考试的时间还早,所以,一丁点儿都不会着急。
一定是要等到临考试前的一个月,才开始警觉起来,开启了正儿八经的复习之路,把每天的时间都排满,却发现时间怎么这么不经用呀。
然后,在考试的前一晚,觉醒般的说,“呀,如果当初我早一点儿复习该多好呀”。
然后最最努力的就是考前的前一晚,或者在考场候考时,拼命的翻书本,看试题,期待在这个时间内将以往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全部给搜刮到脑海里。
临时报佛脚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待到下次考试时,仍然重复以上行为。
在我身上最常见的拖延是存图,存学习文件,存打包袋,存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总想着有一天要认真的整理,待用得上时,它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后来并没有用上,一直囤积在手机中,或者网盘内。
存袋子这种行为,源自于我的家庭,小时候在家里,经常发现妈妈每次要打包物品或提一些食物或物品时,总是翻箱倒柜的找不到合适的袋子。
那些费时间寻找袋子的过程,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我会觉得那是一件繁琐与麻烦的事情。
所以,到后来我会有意识的将衣服的包装,快递的一些内包装留下来,攒到一起。待我需要时,可以随时有得用。
然后,我就攒了一大堆,每年都会有新囤积的购物袋,到搬家时,发现真的攒了很多很多。
但是却舍不得扔,准备要将它们扔掉的时候,心里想如果我后面用到,怎么办?
迟疑中,继续收藏它们。甚至有时候都已经被我狠心的丢进垃圾桶里了,然后,又被我给捡回来。
经常性的被物品所累,囤积的文件,学习资料,照片,以及觉得很有用却根本后续几乎用不到的东西。
殊不知,这些囤积过度,这些拖延过时的事情与物品,会让我们消耗掉很多很多的能量。
上次我的8G U盘不翼而飞失踪之后,我心疼了一阵子。一直觉得那些U盘里保存的文件是特别重要的,伴随了我很多年的U盘,就这么消无声息的不见了,特别让我难过。
丢失的寻找不回来,但时间久了,我觉得那U盘也没什么用了。
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或东西真的很重要,而是只是我们觉得离不开而已。
其实,我们一直都只是我们自己,自己一个人而已,外在的东西只是附属品,生不带去,死不带走的。
包括,人也是一样,谁离开了谁,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都仍然能够很好的存活。
最近这种被很多事情,很多囤积物压抑的感受到了一种程度,我突然想要舍弃它们。
舍弃掉那些不值得保存的照片,舍弃掉那些根本不会再去看的学习文件,舍弃掉一些不值得去报班学习的学习,舍弃掉一些觉得还能穿,但却不再喜欢的衣服……
以及舍弃掉那些不值得交往的人。
突然想到闺蜜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叫《断舍离》。她看完之后,大呼很值得一看。
现在,我想找到这本书去看一看。看完之后,我会断得更加的彻底。
去搜索了这本书,书上讲“断舍离”的概念非常简单。
“断”: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的那些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书中写到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一、逃避现实型。这类人太忙碌,几乎没时间待在家里,所以没办法收拾屋子;
二、执着过去型。这类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
三、担忧未来型。这类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例如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
综合来看,大部分人应该都算是这几种类型的混合。
“断舍离”具体如何指导生活。作者一再强调“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核心是让人思考“物品和自己的关系”,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这不单单是一种家居整理、收纳术,而是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不断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致力于将身边所有 “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 “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改变居住环境,改善生活面貌。
断舍离的意义不单单在于此,它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思考法则,甚至是一种心灵修行术。
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通过物品来认识、发现、肯定自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从而改善看不见的精神世界,让人从外在到内在,都彻底焕然一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