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三段论,这种极为特殊的表达方式共有27处。如下: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
遍布在《金刚经》中的这种三段论,基本上都可以化约为这样一种表述:“所谓……,即非……,是名……”。
这绝非文字游戏。事实上,佛陀之所以在《金刚经》中大量采用这种言说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我们如实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对宇宙人生及万事万物进行三个层面的观察和思维。即假、空、中三个层观察。佛教称之为“假观、空观、中观”的三观。
所谓众生,不空如来藏(假观)。所谓众生,鸡鸭,牛羊,人狗,鬼天使,花草树木,所谓众生这是不空如来藏。
即非众生,没有众生,这是空如来藏(空观)。
是名众生,既空既有。什么呢?你可以把他叫出名字,这叫空不空如来藏(中观)。一心三藏。究竟而言,世出世间一切法,宇宙人生中的万事万物,本体上都是空的,但与此同时,任何事物又都有各自的相状和功用,因此也不妨赋予它们各自的"假名"。
本觉真心,体相用圆融于一心,体就是真如本体,相就是各种显相,用就是随缘起各种妙用,寂照不二,不落空有两边。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78360/cea02a6210cdd782.png)
由于明了缘起的事物是当下性空的,我们就不会把事物执为实有——缘起性空;由于明了性空并不妨碍事物的生起和存在,我们就不会把事物执为虚无——性空缘起。
简言之,缘起的当下性空,故不执着于有;性空却不碍缘起,故不执着于无。具有智慧的佛法修行人,却知道人生当体性空,所以不执有(空观),也知道死亡并非虚无,所以不执无(假观)。
![](https://img.haomeiwen.com/i10878360/f8860ae4f4b79a80.jpg)
总结如下:
明了万事万物在体性上的"空"与相用上的"有",而又不落于空、有二边,就达成了中观。假空中三观合一,便能如实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亦即契入中道实相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