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阳明先生四句教

作者: 三圣阳明文化书院 | 来源:发表于2021-03-18 08:06 被阅读0次

    无善无恶心之体(体)——世界观

    有善有恶意之动(相)——人生观

    知善知恶是良知(用)——价值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修)——方法论

                              ——王阳明

      《传习录》中:“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像

        第一句话即体(不易),心之本体即性(空性、佛性、自性或道等),宇宙的源头,本来面目,不生不灭。

        第二句话即相(变易),心中生(意)念,念念成相,就形成“心世界”。

        第三句话即用(简易),良知是能判断是非的心,即心具备“知”功能。

        良知对于内心所起意念的善恶之别,其实我们内心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判断,这种认识和判断的内在标准即是大公无私之心——良知,无私利他即是善,损人利己即是恶。良知对此能够清楚地认知和辨别,这种良知良能既有先天的纯良本心为基础,又深受后天道德教化所影响。因此这里的良知,其实是带有儒家特色的良知。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知行合一就是利用良知的“觉”的功能,克倒刚要发动不善的念头(恶念),把它控制在“中”的状态。

        阳明先生向学生解读知行合一。阳明先生言:“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念起即断,念起不随;

    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第四句话 即修(功夫),关键在于那个格物,关键是格除己发的情绪,通过做格物的功夫,回归爱、喜悦、平和之状态。《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善恶全不在物,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这句话的解读在于心的状态,道出了疗愈清理情绪是核心。疗愈清理情绪就是为善去恶,也就是格物致知。

      外面很多读这句话错解成,为善去恶就是让你去做好事不去做坏事,这是小乘解读。大乘解读是是从疗愈情绪入手。

      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让自己疗愈情绪,让自己回归到心的本体(无善无恶),明心见性是在你见到自己那个本自清净的心,能生万法的心,本自具足的心。

      任何事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中性,是没有任何意义。是你的起心动念赋予了这件事的的意义。每一件事情都同时包含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乐观的人看到好的一面;悲观的人看到坏的一面;智者同时看到两面,因势利导。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是件好事,这件事就向好的方向发展;你认为这件事是件坏事,这件事就向坏的方向发展。意识决定了情绪,情绪决定了能量,能量决定物质。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密阳明先生四句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xfu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