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真洞音讹为人生洞
乐山人喊乐山城北的白岩山为“人生(参)洞”,令人十分费解。笔者认为,应该是因为明代白岩山有一座寺庙叫蕴真寺,山上著名的白岩三洞也叫“蕴真洞”,人生(参)洞就是从蕴真洞音讹而来,并流传至今。
白岩山山势峻秀,古有“天马云龙,异常秀丽”之誉。东汉时,白岩山上开凿了大量的崖墓,人称白岩山崖墓。崖墓数以百计,规模之宏大,在四川崖墓中堪称老大。墓最大者门宽23米,高6米,深竟达42米,实为中国西南第一墓。由于洞子宏大,古为今用,便关过壮丁,做个监狱,办过伙食团,甚至还成了走私毒品的毒犯们的藏身之地。
崖墓有不少石刻,以建筑雕刻为主,诸如门阙、立柱、斗拱、房檐等。画像石数量不多,有门吏、瑞鸟、神首图等。其中“门吏”高2.2米,已是乐山崖墓中最大的门吏图了。
到宋代,大型崖墓均已暴露天野,有好事者清理了三座崖墓另作他用,地方志便说成是“宋逸民程公望尝隐居于此”注《易经》,开始有了名声。到后来,还逗得苏洵三父子也慕名来游。其后,白崖院、洞溪院、临川阁散布于山前溪后,游人络绎不绝。如此这般,自然也就成了一方名胜。随后达官贵人、文士墨客闻风仿效,络绎不绝,雅兴一发便摩崖题词以为纪念,长此下去,终成大观。
现在三座崖墓分别称为清风、白云、朝霞。朝阳洞位于南面,有碑5通;白云洞居中,有碑7通;清风洞在北,有碑28通。遗憾的是,六十年代605厂修小铁路“因地制宜”,将清风洞改作伙食团厨房,凿崖打眼,搭架铺板。当时的肚子问题算是解决了,但给碑刻留下了无数卯眼烟垢。千年文物,得此浩劫,真可谓斯文扫地。
三洞碑刻诗文或记游述事,或写景抒怀,不一而足。宋碑中“晚冲白鸟几飞回,夜度青猿一啸哀”;“露凝萝蔓悬缨络,风入杉松响佩环”,“渡溪桥,步松径”,“林泉围翠幄”,“坐凉风入竹”等句,记录了宋代时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而“按田得游”,“观稼北郊”,“拣田来游”等到记载,反映了当时地方官员对农业的重视。碑刻字体有行、草、楷、篆、隶,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白云洞宋碑记道:“夹江县令高冲因干往平羌,来游三洞。时壬申(1092年)四月二十九日。”高县令到嘉州旅游,取道此驿路了。
明代,“嘉定四谏”之一的安磐还在溪边新建了钓鱼楼、作垂钓之乐。清代又增观稼楼于山巅,乐山老乡谢世瑄诗道:“沄沄竹溪水,悠悠蕴真趣。”白崖山真是风光宜人、怡然休闲之地。
1908年,英国学者陶然士调查白岩山崖墓,说:“宋代时期,嘉定的一群崖墓设有门廊,作为夏天游人的休息处所。文人骚客离去之后,往往在墙上写题记,这些早就被打开的岩洞,每个人都可以亲临现场去目睹宋人的得意之作。”说的就是三洞宋碑。
1914年,法人色伽兰来访,记道:“距嘉定北门十五里,赴雅州大道之左,有一带紫色红砂石极美之崖,其中凿有多窟,远望可见也,地名白崖。”还提到了路经白岩山的嘉阳驿道。
其后,前来的中国学者比到乐山其他崖墓的要多得多,尤其是古建筑学家不厌其行,诸如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辜其一等。他们重视汉代建筑,而文人欣赏三洞宋碑,于是白岩山崖墓就更多地以建筑和宋碑驰名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