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粗糙的分类法,可以把人分成两类,内向型、外向型。
如果去问这两种人:“你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吗?” 一般来说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要一个外向型的人,长时间不要和他人接触,一定是一种巨大的煎熬,因为快乐的源泉——和他人互动而带来的满足,被切断了。作为一个标准的,典型的内向型人格的人,我其实非常理解当别人讲说:“其实我更想一个人呆着”。因为过多的社交刺激,我享受不来,只会觉得无聊。
我不知道整个社会对内向的认知是否还是像我理解一样有偏差,小时候不断被人叫内向的小孩,因为不爱说话,因为害羞。而我也就像被下了诅咒一样延续着这样的风格,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对于内向的认知就停留在害羞以及不说话上面。
中学时进入典型的青少年状态:希望得到认同之外,渴望和别的孩子一样。展现出来的行动,就是努力寻找自己的玩伴。觉得自己貌似和一个同学有共同的地方,就去努力做朋友。觉得自己不应该再内向下去,认为自己是可以变外向的。鼓起勇气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去获得他人的注意,说伤害他人的话,欺负别人都欺负的同学。这个过程很长,说多了就跑偏了。
后来对所谓的内向有了更深的理解,加上常年被他人定义的灌输,以及自己意识到其实不管你外在怎么表现,内心的需求变化其实很难很难。于是偶尔和别人会出现如下的对话:“其实我是一个内向的人。” “你!?内向的人???你要是内向就没有外向的人了!”结局就是我无奈的耸耸肩结束。
再然后,对内向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觉得既然自己不享受社交的过程,也就不要刻意去追寻什么。有点变回小时候的老样子,人多的时候话就会很少。觉得这就是自己,也没什么不好,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偏激的极端。时间长了,有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内向的人可以自己一个人呆着。” 也常常在网上看到别人这么说,这种感觉,在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生活中,会加深,会变得觉得好像真的有人可以不需要任何人,默默的自己开心的活着。
那么一个人的时候,总要干点什么才行,因为无聊是很可怕的感觉,不论是对谁都一样,时间总需要被填充才好。有人会说,我可以看电视,听音乐,看电影,读书,都是自己一个人干的。我不需要别人来烦我,不需要酒肉朋友去说肤浅的客套话,不需要七大姑八大姨问我结婚了没有,生孩子的没有,孩子成绩怎么样。
但是,完全一个人,可以吗?我开始想象一个场景,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一个人,自给自足的种地,养育家畜,不需要货币,不需要和外界接触,日复一日。没有人交流,没有他人存在,完完全全的一个人。因此没有音乐可以听,没有电视可以看,无电影,无书籍,没有任何其他人的痕迹在你的生活里。这样可以吗?这样我应该会疯掉吧。
那么,给这个人,加一个伴侣呢?后面他们会有孩子,日子一下就好了很多,大家都享受这种宁静,会不会是他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想象力有点贫瘠了,依然没有其他人的痕迹,没有电视,书籍,电影,音乐。可以吗?貌似一样会有很多无聊的时光。
等一等,这个设定有问题,因为这两个人意识到书籍和音乐的存在,但是得不到,所以才不开心,那么如果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呢?嗯,把时光播回到文字发明以前,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不行,还要往前播,因为那时候还是会有人讲故事作为娱乐。完全隔绝的设定,就不能有他人的存在,自然就不该有故事。
还是不太对,没有别人的故事,有限的交流需求,就不该有复杂的语言产生,所以要再往回播时钟,语言都不存在的时候,貌似就可以了?可是那时候的人算是人吗?
越想越觉得这就是胡扯,完全的不合逻辑。饶了一个大圈,其实想说的就是现代的人类,是社会化的产物,知识、思想和语言的延续,都是建立在他人之上。没有人,真的可以一个人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