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室友一起参与院徽设计,见识了他对“美”的理解,真的是让人,很想讲脏话啊。
这些操蛋的理科生,他妈的脑子怎么就能这么操蛋呢?
绝望中我决定整理一些属于美学通识的东西,以后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直接一篇文章甩脸上,爱看不看,不看滚!
心平气和,愤怒的人很难去感受美。
生在海边的人,往往厌倦潮水的涨落,向往着高山的巍峨;生在山里的人,又以为山川乏味,喜欢看海洋的广阔。
距离产生美,意味着我们很难欣赏眼前的景色。
美学是一种修养,别的科目都是学问,只有它是一种修养,美学的核心在于,同被观察的事物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如此才方便欣赏。
所以,它的门槛很低,山里人来到海边,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恨不能用自己一生所学来歌颂它的壮阔,海边的人就不理解,那有个什么看头。
海洋何以震撼我们的心灵?理性上那只是水,感性上那不能喝,心灵的震撼起源于直觉。
所有的艺术,都在捕捉那一瞬间飘忽不定的直觉,一般人很难理解这种事。
譬如你咬一口苹果,很甜,好吃,完了。
我咬一口苹果,经历了牙齿凿破果皮的爽利,切开酥脆果肉时的畅快,体验着果皮上些微的涩,还有浸满整个口腔的浓郁的甜,那甜蜜中还带着不易察觉的微酸,酸与甜的搭配赋予了苹果极具层次感的香,我咀嚼苹果,每一个味蕾都贪婪地吮吸着那片香甜,直到芳菲散尽,仍不觉酣畅淋漓,只能不舍地咽下那乏味的残渣。
现在,你再来咬一口,或许你足够敏锐,透过我的描写,会感受到一些变化,就觉得苹果的滋味有些许不同。
这世间所有的艺术品,无论拍出怎样的天价,都是被咬过一口的苹果。
不知其然者,就觉得搞艺术的人、买艺术的人,都是傻逼。
其实确实挺傻逼的。
我设计一个院徽,就如在果园里寻找一个苹果,我找到它,咬一口,证明这个苹果是我的,这就是院徽的图案。
别人去欣赏它,就是拿起这被我咬过一口的苹果,再咬一口,滋味和感觉都不如我亲身经历的直观。
我静下心来思考,不断回味那一口之中的滋味,试图回朔那一瞬灵感的光华,而后用语言去表述,去传达,教一帮不会吃苹果的人吃苹果,这就是设计说明。
或许还有一个会吃苹果的人,吃出了不同的滋味,但他也不会反驳我,他知道一个苹果可以有很多种滋味,他知道,同样的滋味,在不同人的口中,都是不同的感觉。
我们真的不能通过计算果酸与果糖的含量比来表达一个苹果的滋味,天杀的我只是一个吃苹果的人,我不是化学家或生物学家,不知道苹果为何甘甜,不理解生物如何感受甜味。
设计说明,它不是论文,它不是说明文,它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可以表达一种情感,但绝对不能做传统意义上的解释。
在这里,绿色因为像草所以代表自然,人生于自然所以和谐;红色因为像火所以代表炽热,又从炽热的热和温暖的暖中延伸出热情、开朗等情绪。
这他娘的有个屁的因果关系。
你觉得这帮人很奇怪,你以为这帮人很变态,咬一口苹果为啥要这么详细?为何这里的逻辑如此混乱?为什么他们说的能行我说的就不行?
为什么你模仿他们的语气,模仿他们的文字,模仿他们的修辞手法,却只能写出贻笑大方的东西?
你知道果腹,也常经历好吃和真香的过程,但你就是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作品,你以为他们可以瞎鸡巴解释自己的艺术,你不明白这些人凭什么赢得那样的地位与尊重。
你大概忘掉那个苹果的滋味了。
你还未凿破那层薄薄的果皮,只尝到了果皮上些微的涩,就以为整个果子都是这样的味道。
可真实的情况是,一口咬下去,那是一场感观的炸裂。
美学是一种修养,修养是一种非常不讲道理的东西,学问也有高低,但学问高的人也能与学问低的人在一起聊天。
可修养不行。
你他妈的能不能少讲两句脏话?
面对着一个缺乏修养的人,正反说不清道理,整个人都要斯巴达了。
我他妈的没修养又怎么了?没修养又他妈的不影响老子挣他妈的钱!
是啊,你说的都很对,可我总得告诉你:
生在海边的人,往往厌倦潮水的涨落,向往着高山的巍峨;生在山里的人,又以为山川乏味,喜欢看海洋的广阔。
美好的生活永远都在别处,而远处的生活又是另一种乏味。
美学修养较差的人,终会绝望的发现,好吃的苹果都在别人手上。你到红尘中挣扎求生,在时日无多的时候,感觉这世界真是乏味,不同的地方只是不同的无趣,风景千篇一律。
重复的循环像一场漫长的折磨,生活本是一张丰富多彩的饼子,你不能只尝出甜咸两种味道。
扣开那扇门,直到有一天,你叼着一根烟,45°角仰望天空,面带忧郁,淡淡地说一句:
生活的真相便是,女人并不爱美,一半是为了虚荣。
这他妈的,哲学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