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714145/a6a09d91b5eff8ab.jpeg)
一次偶然的机会,好友推荐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
作者:【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本书用一个烦恼不已的青年通过与哲人对话,了解了阿德勒思想之后整个人变得豁然开朗这样一个故事,带我们一步步走进阿德勒心理学。青年与哲人的对话分五夜,分别讨论了“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将阿德勒的人生哲学娓娓道来。
阿德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代表作有《超越自卑》、《自卑与超越》等,他出生于1870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阿德勒的人生故事也很励志。他小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长辈经常拿他跟高富帅哥哥相比,这让他自惭形秽。再加上他三岁时弟弟去世,自己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肺炎差点死去,人生也是颇多坎坷。好在他最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意义,并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的大家。可以说,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逆袭成功的人生典范。虽然他是古人,但他的思想非常现代,孕育了很多现代心理咨询流派的思想种子:比如,认为“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的认知流派;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把爱、胜任感和控制感作为人类基本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而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题,是对自我的解放。因全球畅销书《人性的弱点》和《美好的人生》而闻名的戴尔·卡耐基也曾评价阿德勒为“终其一生研究人及人的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而且其著作中也体现了很多阿德勒的思想。同样,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的许多内容也与阿德勒的思想非常相近。
文中的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也许是因为这样,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无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对青年而言,哲人的主张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1、这一部分提到了阿德勒的否定心理创伤学说,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2、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3、阿德勒说过:“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文中的青年特别羡慕他的朋友Y,觉得他能说会道,性格开朗,特别好。哲人分析,他之所以想要变成Y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他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4、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他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他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他认为“不幸”对他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5、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不改变”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人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t只不过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6、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阿德勒的目的论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1、为什么讨厌自己?
讨厌自己的人,往往是因为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而且对他们来说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善”。
请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2、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太惧怕人际关系的人会变得讨厌自己,他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3、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首先,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越是优秀的人越谦卑越热爱学习。
阿德勒还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4、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负伤之人所说的“你无法体会我的心情”之类的话中也包含着一定的事实。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痛苦的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5、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阿德勒说,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6、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7、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就应该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例如,孩子有时候会通过恶作剧来捉弄大人。在很多情况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会在大人真正发火之前停止恶作剧。但是,如果在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孩子依然不停止恶作剧,那么其目的就是“斗争”本身了,孩子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8、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首先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9、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10、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首先,从“工作课题”来考虑,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不过,如果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而且,在这个阶段的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的,就是那些被称为自闭的人。
其次,核心问题就是人际关系。例如,为了求职而发出简历,面试了却没被任何公司录取,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思来想去便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由于自己的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额损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爱之课题是最难的课题。“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必须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每一位人“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的”,犹太教教义中说“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这里也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要想摆脱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做到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首先必须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英语中,个体心理学叫做“individual psychology”。而且,这里的个人(individual)一词在语源上有“不可分割”的意思。而“整体论”就是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意识上要坚持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要学会接纳自己而不是肯定自己。例如,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要敢于信赖别人,只需要考虑“自己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犹太教的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
想必你心中已有答案了。
阿德勒心理学给了我很多帮助,为处于迷茫阶段的我带来了亮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