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天〉
今天说说苏轼,他是我最佩服的古代文人,我看了他的履历,感觉没有他不会的,他就是我心目中的神。
这几天听课讲课,大部分关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避免不了讲解背景知识,这就涉及到了“乌台诗案”这次事件差点儿让苏轼死了。
据我了解,若不是他弟弟苏辙,苏轼指定逃不掉这次事件的结果。这次“乌台诗案”在我看来,就是苏轼嘴欠,在朝廷上得罪的人太多了。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
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
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
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
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
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 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而在当时,王安石早于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
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
所以说,敢给领导对着干的人,注定没有好下场。
今天早晨差点儿去晚了,那一会儿真的不想起来。
每天都是同样的事情重复着做,我也感觉自己像一台机器一样,每天都是轰隆隆的,闲不住的我,每次进班都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听话,结果还是扣违纪课堂。
不想说了,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