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那点儿事

苏轼那点儿事

作者: 萧让听雪 | 来源:发表于2023-10-11 23:07 被阅读0次

〈第46天〉

今天说说苏轼,他是我最佩服的古代文人,我看了他的履历,感觉没有他不会的,他就是我心目中的神。

这几天听课讲课,大部分关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避免不了讲解背景知识,这就涉及到了“乌台诗案”这次事件差点儿让苏轼死了。

据我了解,若不是他弟弟苏辙,苏轼指定逃不掉这次事件的结果。这次“乌台诗案”在我看来,就是苏轼嘴欠,在朝廷上得罪的人太多了。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

由于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遭受排挤。

苏轼自觉在朝廷无法立足,于是申请外任。

在神宗的直接干涉下,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任杭州通判。

之后又分别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在任职上,苏轼看到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

像涉嫌朝廷放贷的青苗法、两浙路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励人告密的手实法等, 苏轼都极为反感,于是便形诸吟咏,对新法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批评和讽谏。

而在当时,王安石早于熙宁九年(1076年)二次罢相,变法事业的主导者已经从王安石变为神宗本人。

当时变法已经成为皇帝亲自部署的既定国策,反对变法就是反对神宗的既定决策。

所以说,敢给领导对着干的人,注定没有好下场。

今天早晨差点儿去晚了,那一会儿真的不想起来。

每天都是同样的事情重复着做,我也感觉自己像一台机器一样,每天都是轰隆隆的,闲不住的我,每次进班都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听话,结果还是扣违纪课堂。

不想说了,困。

相关文章

  • 那点儿事

    一 “能不能便宜点?少一千吧。”小儿子总当笑话说给他爹,他爹就黑着脸呵斥:“瞎说啥!” 儿子就嘻嘻嘻笑,转头看母亲...

  • 那点儿事

    七点半着急忙慌的起床,刷牙洗脸,一顿操作猛如虎。 打开衣柜,寻找衣服,脑子已经思考好了,阔腿裤搭配黑t,衣柜里的目...

  • 雨一直下

    有个点儿 下班走人 还是这个点儿 下起雨来 下班下雨 本来无关 可事有蹊跷 每次都赶上 路上行人 渐渐稀少 似乎那...

  • 苏轼考试也“作弊”

    苏轼曾和他弟弟苏辙一起参加考试。考试过程中,苏轼被一道题卡住了,一点儿思路都没有,急得直挠头。 苏轼对着桌子叹息,...

  • 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苏轼不可不读的十首词,人间万事,不过如此! 林语堂曾说: 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

  • 心中那丁点儿…

    1.因为她喜欢蓝胖子,所以无论走到哪儿,我只要看到蓝胖子,就忍不住拍两张记录下来,或许有时间还会把图发给她们看,想...

  • 我眼中的苏轼

    据我多年“苦”学,对苏轼那老头还是颇有了解,毕竟也看了看《苏轼转》。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在书法...

  • 班里那点儿事

    有一句话这么说“自古一班出奇葩”。自从进了这个班,我真的深有体会。可能不仅仅是我,各科老师都会这么感觉。 毫不...

  • 班里那点儿事

    多年后,再回想年少时的迷茫和执着,或许原因都不记得了。青春就是让你张扬的笑,也曾给你莫名的痛。 ...

  • 暗恋,那点儿事

    我的梦,你来过 暗恋,抹不掉的快乐和忧伤。为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那点儿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un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