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即使未来不可预知,只要勇敢前行就好”。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的话让瑞德走向了新生。
囚禁在肖申克监狱19年的安迪,始终心怀希望,寻找着生的意义;哪怕只有一丁点亮光,他都不忘照亮他人。
安迪说:“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是完全属于你的。”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对于安迪来说监狱既是惩戒之地,也是救赎之地。
能够突破心灵“牢笼”,达成人生所愿,就如安迪;而自困心灵“牢笼”,迷茫无措,就如瑞德,也如大部分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打破“心墙”,走出迷雾,成为像安迪一样的追光者。
在《自愈与成长》一书里,荣格说:向外看的是梦中人,向内看的是清醒者。而安迪,就是那个向内看的人,他用这份“清醒”引导瑞德走向了新生。
作者李孟潮,心理学博士,资深精神科医生,推崇专业领域“惟精惟一”的理念。
本书记录了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贯穿一生的30个梦境,作者通过对梦境的解析,让我们既可以解读荣格,也可以解读自己。
走进书中,我们紧跟荣格追寻自我和自性圆满的脚步,和他一起经历人生里的痛苦、彷徨、超越和涅槃重生,从中汲取心灵的营养和自愈的力量。
一、荣格童年的梦境教我们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今天早上,大画家宋昊然突然走了,只言片语都没有给我留下!等他回家,我非要打他屁股。”
这是近日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一条扎心的博文,是关于自己的儿子突然跳楼离世的消息……人生最悲切的事莫过于此。
孩子热爱绘画,这本是一个可以疗愈心灵的爱好。却因不堪重负的心理影响,让孩子的画除了郁闷的色彩,不见一丝快乐。
12岁的孩子,本应该是快乐成长的年龄,为什么能够如此决绝地放下一切苍白的离去?他用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养育忠告?
荣格的童年也是不幸的,在他三四岁时所做的“独眼肉柱梦”中,可以找到这个孩子产生自我绝望心理的一些线索。
荣格的梦境解析如下:
草地:代表自然、承载和疗愈。解析:人只要活着,都有被治愈的需要,凡事要用同理心去思考孩子的感受。
黑洞:象征精神疾病的吞噬感,母亲的缺席给荣格留下的心灵黑洞。
解析:养育环境不同,孩子的心理一定会有不同的缺失,产生心灵黑洞;需要及时补救,以此提醒父母多关爱孩子。
地下世界的各种细节:信息捕捉能力,称为感知觉功能,运用到外在事物为“外倾感知觉”,运用到内心影像和身体知觉时,为“内倾感知觉”。
解析:内倾感的孩子性格内敛,在意内在联系和肯定,需要家长多关爱和认可;外倾感的孩子个性开朗,在意客体对自我的感受,需要家长循循诱导。
独眼肉柱:“食人者”和不愿透露姓名的“神”,开启“吞食焦虑、死亡焦虑”的防御方式,让恐惧情绪逐渐平息。
解析:孩子也有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家长要与孩子携手共进,即时引导孩子走出所有的焦虑。
通过梦境解析,可以了解到宋昊然决绝的心理是有迹可寻的;只是遗憾他没有选择自救和自我疗愈,也遗憾他身边的大人没有及时发现和介入。
我们从新闻里解读出,导致宋昊然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父母忽视了他的成长创伤,平时没有与孩子进行心理共建;二是学习压力过大,学校的心理辅导流于形式,属于无效介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如宋清辉自己所做的深刻分析:因工作忙,没有照顾好他,没有给他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忽略了孩子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导致孩子离开这个世界。
我们一味地忙着工作,忙着各种追求,却忘了给予孩子爱的滋养。在孩子心理营养匮乏的时候,我们却无视无知,本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却让死神轻松地从我们手里把孩子带走。
如荣格语录:没有一棵树的枝丫可以触及天堂,除非它的根须扎进地狱。
但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拥有坚毅的内心,有力量去抵挡人生风雨。
二、荣格中年的梦境教我们如何理解婚姻危机。
中年的无力感,犹如刘慈欣在《三体》里所写:沙漠腹地突然塌下去,掉下去一个黑洞,沙子拼命地往里掉,一辆越野车拼命往外开,可是不管怎么开,只要车速快不过沙子跌落的速度,都改变不了掉进沙洞里的命运。
尼采说“倘若各自都想通过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这便是稳固的婚姻”。可是,据2019年数据统计,全国离婚率高达43.53%,离婚主力军主要是80后中年夫妻。
“中年人承上启下,既要修通、改革自己的父辈遗留下来的家庭文化,又要建立传承自己这一代人的家庭文化,并传递给下一代”。
书中写婚姻,好比“一部车”在五条路上行驶:
第一条路:性爱合一,百年好合,困难是憋屈感和无能感;
第二条路:良性离婚,困难是不安全感和茫然感;
第三条路: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困难是停滞感和绝望感;
第四条路:婚外恋,困难是不安全感、内疚感和羞耻感;
第五条路:其他,如独身主义、同性恋、恶性离婚等,困难是不安全感和绝望感。
无论行驶在哪条路上,婚姻都会遇到困难,需要夫妻用心经营,彼此疗愈。我们都期望美好的婚姻,在婚姻里成为彼此的唯一,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但往往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因为婚姻危机常常会在中年时期不约而至,令我们彷徨不安。
而中年时期的荣格,也经历过多次婚姻危机,他的妻子艾玛曾郑重地提过三次离婚。
对于荣格复杂的婚姻关系,他的朋友和学生曾给他的妻子和情人做过分析,认为俩人都很痛苦。
作为心理咨询导师的荣格,大多数人当然希望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爱家爱妻儿,工作努力,如同君子一般稳重的中年人。
在荣格中年的梦境“白鸽女孩梦”中,白鸽象征着灵魂和自由,是介于自我和自性之间的连接者。白鸽是单偶制动物,但在丧偶发情时也会另寻配偶,这也预示着荣格既重视婚姻又想要保持婚外恋的心理。
那么,荣格产生婚外恋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书中对此进行了六项分析,分别是:童年的母爱缺席。少年时期的自卑感,在婚姻中被激活。过大的名声带来的压力。青年成人转折期的压力。财富的双刃剑。单偶制、多偶制婚姻观的冲突。
书中说“只羡鸳鸯不羡仙”,是人们想要改造自身的猴子基因。
所以,无论哪种心理动机,婚外恋始终是造成婚姻危机、家庭破碎的罪魁祸首,这既是荣格所遭遇的“妖魔鬼怪”,也是我们身边大多数中年人所遭遇的“人生危机”。
荣格对于家庭的分析“它应传递安全感,不仅在躯体意义上,而且在心理意义上”。可知荣格的真实内在“是一个家庭主义者”;即使年轻时浪荡不羁,到了中年,他还是着手重建家庭,回归家庭。家庭对于他来说,是人生最高意义和最神圣的存在。
因为,荣格从小跟在虔诚的基督教传教者的父亲身边,深受基督教义影响,即“夫妻关系是神圣的,它高于金钱、权力等利益”。
但愿人人跟荣格一样,能正视中年危机,时常做心性修复, 回归正确的婚姻观,享受幸福生活。
而那些正在经历婚姻危机的中年人,可以跟荣格学习自我救赎,把危机转化成丰盈自我的力量;自愈成长,慢慢修复内心的黑洞,能够回归和重建家庭,收获丰盛圆满的人生。
三、荣格老年的梦境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这种自古相传的生死观: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即“善于生,清楚自己的生命价值,活得明白通透;善于死,没有罔顾生命意义,正确地面对死亡,不糊涂地死去”。
2018年11月,央视主持人康辉正在机场准备登机,去执行一个非常重要的报道任务时,突然接到姐姐的电话:“妈妈走了。”
因为身负工作重任,他无法立即回家处理母亲的后事;所以,康辉在做客董卿的《朗读者》时,谈到母亲的突然离世,一向稳重的他数度哽咽,令人感怀。
至亲离世,痛彻心扉。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就像我们拼命地想燃烧心中的火,可旁边的人只看到了烟。
可是,理智让我们思考:随着生命的演进,无论是至亲,还是自己的离去,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终极问题。而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死亡呢?
过了中年,那种“不知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空心心理,是大多数人必经的痛苦。也许,我们可以从荣格的梦境里得到指引,让空心症的危害没那么强烈。
在荣格“瑜伽行者梦”的梦境中:登山象征心灵的提升、上升;白天象征意识;鲜花代表生命的本源;而瑜伽行者,是禅观自己的人,是荣格自性意象的投射对象,是代表全宇宙的任何东西,是无法用语言和图画所表征的。
所以,荣格进入中老年期,开始有了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心境,让自己与弗洛伊德和好;以及远离“非黑即白的心境”,让自己与世界、与他人和解。
而荣格在 “父亲《圣经》”梦境解析里,自我与自性产生了链接,朝着超越世间种种情感的方向发展,达到自我和自性的圆满了。
此后,在他所著作的《答约伯》里,约伯对上帝从怀疑到重拾信心,再到最后的涅槃重生,他被彻底疗愈了。
荣格在意识层面成了灵性超越之人,他的人格面具也变成了“超个人心理学家+灵性修行者”。他用两种角度来讨论死亡:
一、用理性的角度来面对死亡:人死埋进入漆黑的坟墓中,化为与世界万物一体的物质。
二、用情感的角度来面对死亡:死亡是乐事,灵魂找到了遗失的另一半,实现涅槃;而灵魂如果有未完结的业力,则陷入欲望中,生命会以再次轮回转世,完成上一世未完结的事情。例如,荣格说“自己轮回投胎是一种对理解力的强烈追求”。
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用一切将化为虚无的理性角度来面对死亡,还是用内心带有欲望和期待轮回观的感性角度来面对死亡。
我想,康辉最终也能好好安放自己对母亲离世的悲怆心理;因为逝去的已不可挽回,而好好地活着即是对至亲离去最好的慰藉。
我们在生的这一世,该如何赋予它积极的意义。就如庄子所说“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其实,活好了这一世,内心无畏,才是正视死亡,便无谓死后成为虚无还是轮回。
四、总结
读《自愈与成长》,从荣格的生命故事里,获取自我疗愈的力量;从荣格追寻自我和自性圆满的过程中,领悟生与死的意义和思考。
通过荣格的梦境解析,我们明白了三个重要的人生课题:
一、孩子的成长创伤,需要心理营养的浇灌;父母影响孩子的一生,而父母真正的使命——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爱而温馨的原生家庭和养育环境。
二、人到中年,在面对婚姻危机时,不必慌乱无措。因人人都有各自的缺陷,追求完美是人性所趋,也是心理所需,彼此疗愈才是良药;声色犬马只是刹那间欲望的毒,家庭才是人生追求圆满的回归地。
三、我们热烈的活过,只要不是人生颓废,何惧生离死别。
人人内心都有伤,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何不走进《自愈与成长》,看看荣格在痛苦与彷徨中是如何得到自我与自性圆满,最终涅槃重生。
让我们一起自愈成长,一起成为“《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