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链接:得到|每天听本书得到App
音频文稿:《拆掉思维里的墙》
关于作者
古典是得到订阅专栏《超级个体》的主理人,新东方 GRE 词汇的前首席讲师。2007年他创办了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专业的生涯教育机构之一。古典也是知名的生涯规划师。
关于本书
在本书中,古典从巴菲特先投资后买房的故事讲起,为你深入分析一个人在思想、事业和个人生活这3个层面可能存在哪些局限,如何才能打破这些局限,走向更加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古典会带你拨开重重迷雾,为你的思维模式、工作求职和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指导方案。
核心内容
限制我们人生发展的不是世界,而是思维里的墙,也就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优劣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在事业上,一个人要努力寻找内心的基线,正确地看待简历和其他求职方式的作用,投资自己的长远发展。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应该自己做主,学会掌控者模式,活出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听从别人摆布你的人生。
得到|每天听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这本书大约25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
一个人在思想、事业和个人生活这3个层面可能存在哪些局限,如何才能打破这些局限,走向更加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我们设想一下,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二十五六岁,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打拼了几年,家境不错,工作稳定,自己的积蓄加上父母的存款一共有300万左右,跟女朋友感情也很好,双方父母都见过面。这时候你觉得他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是赶紧买一套房然后结婚对不对?但是有一个人临过类似的选择,却不是这样做的。他结婚前有一笔积蓄,但是没有买房,他跟未婚妻说:我给你两个选择,用现在这笔钱买个小房子,或者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未婚妻说好,我相信你,我选第二个。所以他们租了个两室一厅就结婚了。第2年生了女儿,还没买房。结婚第4年,年轻人成了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到了第6年,他买了套一般般的房子,全家人住了进去。到他结婚10周年,也就是32岁的时候,赚到了第一笔100万美金。但他不准备把这笔钱用来买更大的房子,想接着做投资。到了他87岁的时候,也就是2017年,他的净资产达到了734亿美元,排名世界第四。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股神巴菲特。
如果当年他的妻子苏珊选的是买房子,如果巴菲特选择投资一套房子,而不是投资他自己,可能他这一生都不会有今天这样大的成就。即便是股神这样的天才,也需要10年的发展时间才能一飞冲天。
从我们普通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套房子可以消灭一个梦想,消灭一个巴菲特。
这就是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给我们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年轻人有了钱,就一定要急着买房吗?为什么不去好好投资你自己,让你自己更值钱呢?从这个故事开始,古典会带我们拨开重重迷雾,一点一点打破你的思维局限,为你的思想、事业和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指导方案。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限制我们的不是世界,而是思维里的墙,也就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优劣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在事业上,一个人要努力寻找内心的基线,正确地看待简历和其他求职方式的作用,投资自己的长远发展。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应该自己做主,学会掌控者模式,活出自己的幸福,而不要听从别人摆布你的人生。
这本书的作者古典是得到订阅专栏《超级个体》的主理人,这个专栏讲的是职场人士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古典原来是新东方GRE词汇的首席讲师。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却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迷茫和困惑,他发现让年轻人找到自我,比去一所好大学更加重要。所以在2007年时,他创办了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专业的生涯教育机构之一。古典本人也是知名的生涯规划师。他的目标就是帮助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我。而《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畅销超过300万册。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3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我们人生的局限不在于世界的边界,而在于我们思维里的墙,也就是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拥有更完善的心智模式,才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第二个重点,是关于工作问题,你要努力寻找你内心的基线,正确看待简历和求职的关系,想要在职场上获得长远的发展,年轻人可以考虑首先投资自己。
第三个重点,是人生的快乐和幸福都由你自己做主,一个人应当进入掌控者模式,摆脱受害者模式,活出自己的幸福,而不要活在父母设定好的剧本里。
第一部分
好,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我们经常以为,我们亲眼看到的就是事实和真相。如果我们碰了壁、倒了霉,那是因为外部条件还不够好,限制我们的是世界现在的样子,是物质文明现有的发展水平。
而古典认为,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真正限制我们的不是现实世界中触摸到的墙,而是思维里看不见的墙,也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其实就是一套我们大脑内部的程序,就像电脑里的Windows系统。人脑和人脑的物理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因为系统软件的不同,运行起来的效果就会有巨大的差距。人和人智商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现在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一位美国的数学家,他的智商达到了250-300,但是也只有正常人的两倍多一点。可是人和人在能力上的差距可不是一倍两倍可以形容的了。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呢?与其说是智商的差距,不如说是人和人心智模式的差距。
那什么是心智模式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决定我们如何去行动的一套思维模式。
举几个例子:早上起了床,你是先刷牙,还是先洗脸?洗漱完是在家吃早餐,还是在路上买了边走边吃?到了单位,见到老板,你是热情洋溢地跟他打招呼,还是远远看见他就躲着他走?自己有了一些积蓄以后,你是打算把钱存在银行,还是放在手机理财软件里,还是准备炒股票、买车、买房呢?如果你每个月挣的钱足够养活一家人,你是希望你的太太继续工作,还是让她专心致志地做一个全职妈妈呢?所有这些我们看得到的行为和决策,都会造成各种可见的结果,有好的也有坏的。
作者给我们归纳出了心智模式的3种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推理归纳。
心智模式的第一种来源,直接经验,就是我们对世界的直接体验和观感,小时候被狗咬过的人,长大以后对狗抱有恐惧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从小和狗狗亲如一家,和爸妈一起抚养过、亲近过小狗的孩子,长大以后对狗也往往比较友善。
心智模式的第二种来源,间接经验,就是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久而久之我们就信以为真,自己和法国人、德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抱有这样先入为主的成见。但是我们反过来问:难道这世上就没有一个浪漫的德国人和一个严谨的法国人吗?显然间接经验也有它的局限所在。
心智模式的第三种来源,就是推理和归纳,有很多人会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问题,不容易取得大的成就。听起来好像是有些道理,别人家的孩子从小都是在父爱和母爱双全的环境中长大,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可能只体会过来自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爱。但是这种推断真的成立吗?有很多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都来自单亲家庭,远的有孔子、孟子、成吉思汗,近的有鲁迅、胡适和老舍,在外国,我们熟悉的牛顿、安徒生、马克吐温、卓别林、萨特、奥巴马,都是在青少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但是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见我们日常的推理和归纳得出的心智模式也有它的局限所在。
既然这3种来源都会造成我们心智模式的局限,是不是我们就没有办法破解掉这些局限,得到我们想要的人生了呢?当然是有办法的。
作者指出:心智模式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却能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看法,进而对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
他举了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的例子:一般人都认为,出身贫寒、体弱多病、文化水平低,这三件事只要摊上一件,这辈子想要出人头地就没有机会了,但是松下幸之助很不幸,这三件事他都赶上了,可他却一点也不悲观,他觉得托贫穷的福,自己很小就会做擦皮鞋、卖报纸这些苦工,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而正因为自己从小体弱多病,才会重视锻炼身体,到了老年也能保持强健的体魄;他小学都没有毕业,所以他才会特别重视学习,一生中不断地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提升自己的认知。
你看,松下老先生的心智模式特别的了不起,就在于他看待过去的视角和大部分人都不同,这种模式帮助他积极地筹划未来,把过去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未来的有利因素。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断地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第二部分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在思想层面上,心智模式的好坏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认知和行动,进而影响我们人生的高度。
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重点内容:怎样找到好工作?怎样看待职业发展和买房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件事情上,人们的心智模式可以说大相径庭,有些人说一定要坚持才能熬出头,不能三心二意,有些人说你一定要多尝试,多体验不同的行业和职业,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些人说简历一定要做好,简历都做不好怎么能找到好工作呢?还有人说年轻人找到好工作赚了钱,一定要先买房,贷款也要买,不然没有女人愿意跟着你。
而作者认为:你不必傻傻地期待从一而终,也不应该没完没了地跳来跳去,而要寻找你内心的基线。如果你敢于追求,有目标感,即便不海投简历,也能成功入职你心仪的公司。
年轻人有了钱,首选可以是投资自己,而先不急着买房,买房买的是你内心深处的安全感,过早买房有可能会让你失去一些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
在职业选择上,作者认为,要努力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基线。什么是寻找内心的基线呢?就是当你踏入一个未知的领域时,先不要急着做出选择,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尝试、去观察,看看在这个领域当中,什么样的选择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渐渐地积累经验,调整你的预期,设定一个你能欣然接受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基线。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你后悔,二是避免你错过。
“后悔”就是经历得太少,还没有好好做比较,就着急做出了选择,结果后来看到了好的机会,一时又不能跳槽,后悔不已;
而“错过”就是明明已经遇到了好工作,却总是贪心,想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结果没有抓住,错过了好工作。
那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才刚刚好呢?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王子,有100个波斯的公主来向你求亲,每个公主都带有一箱彩礼。你只能娶走她们当中的1位。她们只能和你见一次面,打开箱子让你看一看。你要立马回答是不是愿意娶她,如果不愿意,公主扭头就走。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开始就着急选了人,结果发现后面还有好多更有钱的公主,一定会陷入后悔模式;如果你耐着性子看到最后一个,结果很可能错过最好的公主。
怎么办呢?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你应该这么选:把前面37个公主当做观察样本,谁也不选,只做一个判断:看其中最好的彩礼能值多少钱?而剩下后面的63个人,只要有一个能超过这个数额,立马就做出选择,这是最科学的一种解法。
这个过程,就是先寻找内心的基线,一旦后来的机会超过了基线的水平,马上做出选择。找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你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决定找工作,那你应该拿这一年前37%的时间作为观望期,尽量多地参与实习和兼职,划出一条你能接受的基线,过了这段时间再正式找工作,一旦有看好的职位,超过了你的基线水平,立马出手,绝不犹豫。这样既不会因为仓促签约害怕后悔,也不会因为一直观望担心错过。
在求职过程中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弄清楚简历和入职的关系。成功入职并不一定需要简历,如果你目标感够强,愿意尝试其他方法,也是能够得到心仪的工作的。
作者指出了一个重要的门路,就是进行职业访谈。通过访谈,你可以接触到业内的优秀人士,了解一个职业,同时也是求职的好方法。你可能担心这些优秀人士会拒绝你的访谈请求,其实只要你勇敢去尝试,总会有人原意接受你的访谈,因为优秀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秀品质,就是乐于帮助别人。
作者的职业规划班上就有一个学员叫小周,她是通过职业访谈求职的高手。她先跟别人约时间,访谈的时候总会问两个问题:如果我这样一个人想要进入这个职业,您会给我什么建议呢?还有,什么时候,我会知道我能胜任这样一份工作?
如果前期跟人家谈得好,对方会给她提一些关键意见和硬性要求。接下来的几周里面,小周会经常跟对方沟通,给他们看一看自己的计划书,听听对方专业人士对计划书的看法。3个月后,她带着简历和这段时间积累起来的富有针对性的案例,来应聘这家公司了。结果可想而知,应聘非常顺利,因为她已经把自己定制成了这个企业对口需要的人才。这样目标感强的人,有针对性地进行一轮职业访谈,能够胜过10份精心设计的简历。
最后,说到职业发展和买房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在职场上有更大的发展,可以先不急着买房,年轻的时候多投资自己,让自己更值钱,如果早早买了房,每个月还房贷的压力,可能会大大压缩掉一个人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升自我能力、通过各种社会活动积累人脉的支出。
更关键的是,一个有房贷压力的人,他跳槽和创业的风险就会特别高。很多人跳槽之后,试用期的收入并没有在原来单位长期稳定下来的收入高,所以买了房的人会担心如果跳了槽,可能一段时间内的薪水都不够用来还房贷的,很可能因此错过一个好的工作机会;而没有房贷压力的人,可以轻松上阵,一次次抓住好的机会,去更大的平台锻炼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华。
一开始我们讲到巴菲特年轻的时候不买房,而专注于投资的例子,就是想说明,敢闯敢干、志在四方的人,不要轻易被房子束缚。
有目标感的人,能够不被所谓的安全感迷惑,不急于追求所谓“安定”下来的生活,因为你的生命不止于此。
连地产大亨王石都说:“那些事业还没有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我建议你们,40岁之前租房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然,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做决定,因为买房这件事既可以当作资产配置,也可能是职业发展中的一个限制因素,要做全面综合的考量。
第三部分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在事业层面上,寻找自己内心的基线,进行职业访谈,投资个人的长远发展,都是优秀的人才应当具备的心智模式。
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在个人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层面上,你的快乐和幸福可以由你自己来做主。
过去人们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快乐不快乐不是你说了算的。如果你想获得幸福,一定要多听爸妈的话,爸妈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按他们说的做你就能获得幸福。而作者认为:只要你摆脱受害者的模式,快乐就是你能做主的事情。
真正的幸福不是老老实实接受父母的规划,而是你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实现自我,父母也会真正地快乐。
关于快乐,作者指出:很多人的生活阴晴不定,偶尔快乐,却常常痛苦,原因就是他们一直没有摆脱受害者模式。
他们觉得自己心情变得不好,一定是外界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自己的原因。他们以为换个环境,就能改变生活,于是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从这个人身边换到那个人身边,却并没有更加幸福。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跳出这种模式,真正掌控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沉溺在受害者状态里呢?因为很多人都会享受这个过程。他们可以推卸责任、保住自己的面子,比如小孩子考试不及格,他觉得不是自己不好好学,而是老师讲得不好;大人有时候工作没有按时完成,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昨天任务太多,太累了。
受害者喜欢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出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结果他们活在自我欺骗的谎言里,一事无成。另外,受害者因为自己被欺负过,所以欺负别人的时候也感觉理所应当,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一样,然后就可以安心做坏事了。受害者还可以利用受害来轻松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比如有些女孩子知道自己假装可怜无助,就会有男生来主动帮忙,结果是自己只会懒惰、撒娇,一旦没人帮自己解决问题,就会怨恨整个世界不来救她。
这样的受害者模式,放弃了自己能做主、能掌控的部分,把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都交给别人做主,结果就是害人害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作者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快乐,一定要摆脱受害者模式,进入掌控者模式,掌控你自己的人生。
任何人在面对不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的时候,如果能够不抱怨、不推诿、不妥协,掌控自己的生命,努力解决问题,就能够掌控生活中的不如意,甚至可以改变他人的生命,走向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关于幸福,古典认为,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到幸福,你的幸福是独一无二的,不是父母或者任何人能为你设计出来的。不要活在父母为你设定好的剧本里。
如果你只会按父母的安排去选择工作、选择生活,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其实过得并不幸福,连带着父母也会觉得亏欠了你。这是一场双输的游戏。
如果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即便一开始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当有一天他们看到你对待生活充满了热情、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乐,他们也会为你感到由衷地高兴。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书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谈到了:在思想层面上,我们能够看到的并不是事实和真相,而只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思维里看不见的墙,也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而决定了我们如何去行动的一套思维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每一种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衡量心智模式的标准是它能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能,那就是一种好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有3种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推理归纳。它们各有局限,但是心智模式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却能改变我们对待过去的看法,进而对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其次,我们谈到了:在工作层面上,想要找到好工作,你要寻找内心的基线,避免后悔和错过。
如果你敢于追求,有目标感,即便不递简历,通过职业访谈,也能成功入职你心仪的工作。
关于职业发展和买房的关系,作者认为,年轻人有了钱,首选可以是投资自己,而不是急着买房,过早买房、还贷的压力有可能会让你不敢跳槽、不敢创业,失去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
最后,我们谈到:在个人生活的层面上,只要你能摆脱受害者模式,进入掌控者模式,快乐就是能由自己做主的事情。
而关于幸福,作者认为,你的幸福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活在父母为你设定好的剧本里。
如果你按父母的意愿生活,最后会是一场双输的游戏。如果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即便一开始父母反对,终有一天你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让父母为你感到骄傲和幸福,达到双赢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