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善于类比,他认为有一个前提相信大家都能接受,“仁则荣,不仁则辱”,这个大家能接受吗?就是孟子跟大家讲,说一个人有仁德,一个人如果是心中有仁义的话,他是光荣的。如果一个人行不仁之事,自己做了很多亏心事,你是受羞辱的,这个我觉得你们都应该能接受。孟子认为这是个前提,不需要讨论。
那么“今恶辱而居不仁”,现在有很多人特别讨厌被别人侮辱。讨厌被别人侮辱也是人之常态,没有人说我喜欢被人侮辱,一个人讨厌被侮辱,但是他又喜欢做那些糟糕的事,这就不能理解了。像什么呢?类比来了,“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就好像你特别讨厌潮湿阴暗的这种地方,但你非得往河沟里边住,你非得住到最低矮的这种低洼的地方。
一般人住到低矮低洼的地方,是因为没办法,我不得已我被逼到这个地方来了。但是你明明可以选择不做不仁的事,你还往那个地方挤,不能理解。“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被侮辱的话,那你不如贵德而尊士,你让那些有德行的人变得更加尊贵,然后你尊重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让贤能的人都能够在位在职,都能够有工作,在当政。然后“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国家闲暇是什么呢?如果一个国家把政事清理清楚了,农业军事这些东西都没有问题了,总有点空闲。有空闲的时候,赶紧明其政刑,赶紧完善你的法治政令建设,“虽大国必畏之矣”,就算你旁边有一个像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他也一定会害怕你,因为知道你在做对的事。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牗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像诗经上说的,老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我们得赶紧去剥桑树的根,把桑树根上的皮剥下来,干嘛呢?绸缪牗户,绸缪就是用桑树根上的皮,把自己的窗户、门赶紧缠起来,让那个地方不要透水。“今此下民,或敢侮予”,你们谁敢侮辱我,谁敢欺负我。这就是未雨绸缪这个词的来历所在。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孔子说,写这首诗的得道的高人,这个人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一个人不要整天担心别人会来侵犯你,别人会来欺负你,你把你自己的事干好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哪怕是很小很小的、像滕薛、像邹这样的小国,你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谁敢慢待你呢?谁敢欺负你呢?“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现在我们这些国家一旦闲下来,到了农闲的时节没事干,所有的人都跑去玩乐去了。“般乐怠敖”,般和乐是一个意思,都是游玩的意思,怠和敖也是一个意思,就是怠惰,不把它当回事。当一个国家现在有点空闲,又没有战争,又没有农时,没有大的工程要做的时候,你们不赶紧去明其政刑,不赶紧去未雨绸缪,你们整天就知道玩,然后歌舞升平,到处出游,是“自求祸也”,这是你自己求祸,“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福不是说有一个门在那放着,选择了福还是选择了祸。祸福无门,是你自己招到家里边来的,它是带着脚的,你做的事不对,它来找你,所以“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自求多福这个话从这来的。《诗经》里面讲“永言配命”,永远都要配合天命,一个人做事要符合天道,你得配合天命,自求多福,这样的话你才能招来福,而不是招来祸。
“《太甲》曰”,《太甲》是《尚书》里的一段,《尚书》的《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我们现在经常讲“自作孽,不可活”,也是从这来的。就比如说老天搞地震,搞了地震你还说不定能逃脱,地震未必都会死,你逃掉就好了,天上下大暴雨你可以躲起来,闪电也未必劈得着你,叫“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因缘,你自己累积了这么多的东西,出尔反尔,“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你自己做了这么多糟糕的事情,累积在那个地方,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到那个时候,它就会爆出来,所以这个叫作“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事。
这一段话,我们应该用批判性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当然从好的角度讲,孟子的出发点当然是没错的,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管好自己。“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仁则荣,不仁则辱”,所以我们如果不希望被侮辱的话,你需要多行仁事。
但是这个文化流传下来,到今天,在我们的社会大众当中会形成一种舆论,无论东方西方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就是诋毁受害者的心态。一个人在一个案件当中受了伤害,比如说被人性骚扰,遇到了骗子等等,老百姓就会发出一种言论,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说他肯定也有他自己不对的地方。
所以很多心理学家就研究说,为什么我们在一个人倒霉了以后,很多围观者都喜欢去挑剔被伤害的人。其实这个就来自于我们心中的认知失调,我们看到一个人受到了这样的伤害,我们就会害怕,会觉得有朝一日,它万一再发生在我身上怎么办?所以你不能够接受这么一个不平的事发生,但是为了安慰自己,你就会说他肯定也有问题。
虽然你的想法对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影响,但只要受害者本身也有问题,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你的心里面会舒服一点。你会觉得我只要不犯那样的错,我就不会遭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它能够减少旁观者的认知失调,但是它会给受害者带来大量不公的言论。
所以如果我们听孟子这段话,如果不加批判性地理解,我们把它当作了一个绝对的真理,我们看到一个人做错事,就说是自求祸,“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样的东西,那慢慢的我们就会失去社会应有的宽容,失去社会应有的对于弱者的同情。所以这一点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理解孟子的话,多从积极的角度理解,不要走极端,不要把它变成我们不同情受害者的一个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