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摘要?
摘要和笔记有什么区别?或许这是困扰阅读者的一个问题。
按照我的理解,笔记是用来备忘的,把阅读或者学习中的重要部分记录下来,以备以后查阅,是为笔记,比如一些记在手机备忘录里的重要数据,课堂上老师讲课的精要等等。笔记有区别于心得,心得是阅读或者学习过程中所思所想的东西,或许和主题有关,或许无关,纯属作者私人发挥。
那么摘要又是什么呢?摘要,是我从名师许岑那里学到的一个概念,英文写作Summary。在我看来,摘要是思考的记录,虽然和笔记一样都是写下知识的核心概念,但摘要有两个很独特的要求:一是不背诵,要对照着原文写;二是必须用自己的话写。这两个独特的要求就将摘要和笔记区分开了。写摘要的过程就像刻意练习,如果不理解文章,那摘要会容易写成笔记,对自身的思维及认知提升毫无帮助。
今天的这篇是摘要。
李叫兽是谁?
李叫兽本名李靖。91年出生的山东人,他有一个教人写文案的公号“李叫兽”,由此得名。李叫兽在2015年7月创办了一家公司,2016年12月公司被百度全资收购,李叫兽本人也到百度担任副总裁,时年25岁。
以上就是李叫兽的简单介绍,寥寥数十字,但背后的故事非常精彩。作为一只八零后,我想说再不跟上时代的尾巴,零零后都能把我们给超越了。曾经我以为李叫兽这类成功人士和国家领导人一样,只出现在电视和杂志上,离我们很遥远。但通过混大等平台,我们能够听到李叫兽讲课,通过小马宋的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真实的李叫兽,不得不让我们感慨互联网的力量,以及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跟着人格学习这个理念是多么的必要。
正如小马宋自序中写到的,书中这些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普通人努力一把,够一够,其实也能达到。看完了李叫兽部分,我深有此感。社会的人群划分就像一个巨大的菱形,天才和蠢货各在人数极少的两个尖端,人数最多的中间都是普通人,李叫兽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但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认知,和一点点的坚持,最终让他们不再普通。
摘要
少年李叫兽的成长
一句话总结他的历程,就是知识决定命运。
青春期的李叫兽就展现出爱思考的特质,同样是孩子打架,别的孩子都在仰仗身材和勇气,李叫兽却在思考打架的策略。他选择从街边买书来看,将多本书籍中相同的方法总结出来,有冲突的地方删去,再寻找最简单,最容易学的去练习,结果打架水平逐渐提升,使身材并不出众的他成为打架能手之一。
书中并没有说李叫兽总结的打架最简单的核心套路,但是李善友教授在16年的年度大课上提到了,简单说就是用你的坚硬击打对方的柔软,这里的柔软我觉得更多是指要害,而不是肚子或者屁股,应该是用坚硬的拳头打对方耳朵后面的柔软脖子部分。
策略式的思维,贯穿李叫兽的生活始终。他凡做事必寻找方法论,但凡是在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他坚信一定有人遇到过,并且这个人肯定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能事半功倍。
造就他如此的策略式思维,和李叫兽的家庭对他在阅读方面不予余力的投入分不开。当时的猪肉三四块钱一斤,李叫兽的父母就舍得为他买二三十块钱一本的书,如此可见一斑。而就李叫兽个人而言,他阅读最多的是科普书和人物传记,因为少年时的李叫兽觉得可以用书中的知识显摆,满足自己的展示欲,常常在课堂上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正是这份展示欲的满足,造就了他对于书中知识的坚持。
学习知识和逻辑推理很像。逻辑推理有两个方法,一是归纳法,一是演绎法。简单来说,归纳法是从个性中找共性,比如我们看到非洲的天鹅是白的,亚洲的天鹅是白的,美洲的天鹅是白的,因此我们归纳,天鹅都是白的。但是归纳法有个严重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经验主义的严重问题,就是当“黑天鹅”飞起时,我们会无所适从。而演绎法不一样,演绎法更像严谨的数学,因为1+1=2,所以可以推理出2-1=1,大概如此。换到学习知识邻域也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从实践中学,从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案例中总结出方法论;二是从理论中学,坚信并实践书本上的理论,就算与直觉有异依然坚持。由此区分出了两类人,一类人读过书仅仅只是“读过”,或者说只是“知道”,但他本人对于书本上那些浅显至极的理论总是半信半疑,认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现实那么复杂,怎么可能用简单一句话总结。而李叫兽是另一类人,他们笃信理论的作用,学到理论后必会一一实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选择。
少年时的李叫兽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在未来的选择中坚定地选择了下去,这或许也是与常人不同的小地方之一。
李叫兽为何从文案角度切入营销和战略
李叫兽和小马宋都认为,目前的大部分市场营销从业者都不合格,因为他们使用的都是古老的套路,其目的都是骗钱。李叫兽致力于将营销体系化科学化,但由于大多数人觉得年轻人总结不出什么好东西,李叫兽为了扩大影响力,决定从文案角度切入,展示自己的营销和战略理念。
他的这个做法贯彻了他一直以来的理念,这并不是独特的属于他个人的做法,而是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相同的问题,有人用这样的做法解决了。
特劳特用“定位”这个广告理论切入,逐步进入到“营销”,再进入“战略”层面。
麦肯锡用“会计”理论为切入,逐步进入到“管理”,再进入“战略”层面。
企业的发展也大抵如此,从低层的“文案、会计”切入,进入到中层的“营销、HR、运营”,再进入到“企业战略”。
李叫兽认为,一个人的命运也是如此,既要考虑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出来,战略是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诸多繁杂的类目,最终都殊途同归,汇聚到战略的层面上去。
任何企业的根本目的都是改良企业经营,任何技术的目的都是提高生产力,理解了这一点特性,我们再回过头看许多案例,就不难发现一条优秀战略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一个工作成绩优秀的员工。
比如现在的行业都强调KPI,即关键绩效指标,这个指标是可量化的。改良一项制度,招聘一个优秀的员工,或许能让KPI提升10%或者一倍两倍,但只有战略上的改变,才能让KPI上升百倍千倍,这就是战略的力量。就像加多宝将凉茶从药用市场剥离出来的战略,用“怕上火”进行定位进入市场,就使销售额提升了数百倍。
但可惜的是,现在大多数的CEO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细节,而不是思考整体的战略。
由于人有厌恶否定自己的这个本能,改变他人认知是极度困难的。有句话说得好,别人很难改变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人们更相信权威的话语,因此李叫兽从文案角度出发,让人们看到文案背后的营销或者战略思维,再一步步获得影响力。
再有,文案源自于认知科学,证明起来较为容易;但战略不同,战略很难直接证明。李叫兽从文案角度来讲营销,从营销来讲战略,正是遵循了“历史的进程”。
看到这里时我想起罗胖讲过一期“如何追求女孩子”,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遵循“历史的进程”这个观点,那一期的核心关键词是逐步,升级,不遵循这个“历史的进程”,尚不到火候就冒然表白的下场就是“女神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的悲剧。
李叫兽发展和成长的核心概念
未完待续
这摘要比想象中要难写,下次再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