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内,为了迎接农历甲辰龙年春节,以“腾飞天宇的中国龙”为主题的陕西国宝系列特展开幕。这次展览的主角是唐代鎏金铁芯铜龙,造型优美,气度非凡——
2月8日上午,除夕节前一天,我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门参观这个展览。走进展厅,在迎面的墙壁上,有一条腾飞的巨龙。但是,只看到龙的下半身,它的龙头和上半身去哪里了?随后,绕到墙壁后方,龙头原来在此,可以用手触摸到!
1975年,在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出土这件唐代鎏金铁芯铜龙,表面鎏金,内包铁芯,身形流畅,富有动感。龙头与上半身呈“S”型,前肢紧扣地面,后肢向上翘起。龙嘴张开露出牙和舌,龙尾反折向龙头上方。双眼圆睁,直视前方。据说,它可能是高等级车具上的装饰构件。
这里以唐代鎏金铁芯铜龙为核心展品,分为“骑龙枿枿升紫烟”“龙衔宝盖承朝日”“飞入寻常百姓家”三个单元。环绕展厅一圈儿,在小铜龙的带领下,了解从古至今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脉络,认识不同时期龙的形象特点、应用范围和文化内涵。
龙不是真实存在的动物,乃中国人想象力的极致体现。龙的形象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不断变化,包括虎形龙、鳄形龙、蛇形龙、猪形龙、鱼形龙、鲵形龙等。
新石器时代,诸多文化中,出现一些长身体的动物,被认为是原始的龙形象。当时,龙与自然崇拜有关,人们希望获得龙的庇护,借助龙与上天进行沟通。
夏商周时期,龙的文化意识已经形成,大量祭祀礼器上铸有夔龙。秦汉时期,龙的形象走向成熟,开始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被普遍装饰于各类物品上。同时,龙和鸟搭配,长出了翅膀,能够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地之间,成为象征东方的“四神”之一,超尘拔俗,仙风道骨。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频繁,龙的形象逐渐变得艺术化,成为通天神兽出现在石刻等宗教意义的载体上,也成为吉祥瑞兽出现在实用器皿或者装饰构件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飘逸潇洒,身体纤细,出现肘毛。隋唐时期,龙的形象更加丰满,鳞片细密,多为三趾。这件鎏金铁芯铜龙就是唐代龙的典型代表,曾经仅残存龙首1块、躯干2块、龙爪2块、爪趾1块,残缺不全,锈蚀严重。2004至2005年,经过文物专家的修复,终于重现昔日的风采。
宋、元、明、清时期,龙开始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在庙堂之上,龙成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在畎亩之中,龙成为造福农桑的水神。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在展览的结尾处,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龙,包括龙灯、龙草编、龙香包、龙马甲、龙剪纸、龙花馍、龙泥塑、龙书法等。如今,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龙已经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出现在民间美术、戏剧、技艺、民俗等方方面面。从天界降临人间,飞入寻常百姓家,龙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