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放学回家之后,表情变得明朗了起来,不像前两天那么阴沉。
吃饭的时候,我给儿子夹了一块腊味排骨。我看到他吃了,又给他夹了一块。没想到汤汁溅到了儿子脸上去了,他捂住了眼睛,说,看不见了!
我赶紧说,对不起。没事吧?要不要去洗洗?
儿子拿过餐巾纸,擦了一下,说,没事儿了,又接着吃饭了。
君生紧张地看着儿子,哎呀,我还以为是我干的呢。幸亏不是我,不然我又难逃罪责。
是呀,我也发现了,儿子对我们做错事情的态度完全不同。如果我做了什么对儿子不利的事情,儿子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就原谅我了,还会安慰我说没关系。而对他的爸爸就没有那么宽容了。通过学习心理学,我总算是明白了,儿子对我们的态度,是由我们平时对待他的态度决定的,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儿子犯错了,我会习惯性地原谅。我能够站在他的角度,为他着想,谁都不想故意做错事,他本人心中的挫败感比身边的人更强烈,他需要的是安慰,让他忽略错误本身,敢于面对错误,拥有重新再来的勇气。当我做错事情了,儿子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我。
而君生就不同了,他对儿子比较严厉,他认为错了就要接受批评,承担责任,没有理由,更没有借口。及时批评,是为了让他下一次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轮到他了,儿子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还有一个原因,与成长环境有关。我的成长环境比较宽松,君生就有所不同了,他不被允许犯错,犯错让他紧张。他的紧张也会让别人紧张,本来没有什么事情,只是被他紧张的情绪感染了,会给人一种事态严重化的错觉。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小孩子磕磕碰碰之时,本来没有什么,当家长紧张地表示关切之后,孩子却哇哇大哭了起来。
晚上,君生在玩游戏,我让他不要玩了。他停了下来,拿过我的新手机,帮我整理桌面。我说我已经简单地整理了,方便使用。他还是好心地帮我重新整理了一番。整理之后,我承认体验更好,分门别类,简单明了,但我并不是很感激。他总是习惯用他的方式对我们好。
接着,他又看到了儿子预习历史,翻到了后面去了。他对儿子。预习,你就从头到尾,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你却把它当成一本故事书,泛泛而读。这样不是不可以,但要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和你解释不清。儿子对于他爸爸的建议,有一些不耐烦。
我和儿子相视一笑,对君生说,你还是去玩游戏吧。
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儿子的人格特征正在形成中,可塑性非常强。而君生的性格特点已经形成了,我很容易看到他身上看到课程中例举的一些顽固的特点,比如害怕犯错,有一些偏执,以自己的方式对别人好,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想法。
我们既是现在,也是未来。看见别人很容易,看见自己却比较困难,但却至关重要。看见是一方面,改变是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尽量让自己有所觉察,有所改变,直到遇见更好的我们。
2023年2月2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