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钢琴,就是要在正确的方向上走正确的路。但是,当下一些现象就是,很多家长和学生们既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向,也没有走正确的路。
希望下面列举的这些常见错误和误区,能为同学和家长们提供参考,有则改之。
1、妒忌眼红,跟风学琴。
“人家孩子学钢琴,我家孩子也得学,要不然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喜好和接受能力,看到周围同事朋友家的孩子在学琴,自己也蠢蠢欲动;要是看到人家的孩子能现场一曲,就更加眼红心热,攀比之心极具膨胀,再加之长久以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毒鸡汤的影响,便誓要“我的孩子也必须学琴,还比他们的孩子都学得好,就是要碾压他们。”
于是,家长们购名琴,寻名师,付出高价学费,强制孩子学钢琴,却不知目的为何。家长们满足了,心理平衡了,还能时不时地发个朋友圈,秀个娃弹琴。但是孩子不快乐了,每次上课和练琴,都会抱怨,消极怠工。
殊不知,长此以往,得不偿失。孩子不愿弹琴,必定逆反。一旦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日后就很难改变。相反地,很有可能会从一开始的对练琴和学琴的逆反,发展为对钢琴、对音乐的逆反,并最终发展为对家长的逆反,并且是对家长说的任何事都逆反。
家长妒忌攀比,跟风学琴,却搞得不但琴没学好,还闹得家里鸡犬不宁,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盲目追求考级级别高,不顾基本功。
现在,有那么一类家长,每天急得火烧眉毛。急着学琴,急着考级,急着赶进度。他们虽然很多自己并不懂弹琴,但却要求孩子“秒懂”弹琴。更有甚者,不仅要求孩子在课堂上“秒懂”老师讲解的内容,还要“秒识谱”、“秒练熟”、“秒考级”、“秒成功”,这样才能“秒杀”别人家的孩子。
人,只要一急,便顾不得其他了。
上课时,家长在孩子背后,火眼金睛,盯着孩子和老师上课,生怕出一点错;回家练琴,家长化身为怒目金刚,弹错一点,便暴力打骂;课时进度上,只要老师在一个技术点上多加要求,或者多教了孩子乐理和音乐知识,便认为老师是在故意拖慢进度。一切都是:快点,今年要考高级别;快点,人家的孩子都弹到了××级;快点,今年就弹考级曲,别的不用学。于是,便顾不得手指基本功,顾不得理论基础,顾不得知识全面性,顾不得孩子弹琴兴趣,更顾不得温故而知新了。
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火急火燎地往前赶时,那急功近利的样子,在孩子眼中是多么丑陋不堪。
3、用电子琴代替钢琴。
这个问题实在是老生常谈,但还是要谈。因为还是有很多孩子,上课在老师那里弹的是钢琴,回家练的却是电子琴或者电钢琴。这根本达不到练琴的效果,也学不到钢琴的精华。
电子琴和钢琴,虽然长相差不多,却是两种不同的乐器,是不能混淆的。
电子琴,可以换音色,钢琴不能。但这并不是两者的主要区别。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演奏方法是不同的。无论是手指弹奏的技法,还是音乐的编配,都不相同。
另外,用电子琴代替钢琴来练琴的最大问题是,电子琴的琴键配重较轻,无法与钢琴的琴键配重相比拟。因此在练琴时,无法达到在钢琴上练琴的效果,也无法学习到演奏钢琴的手指基本功。长期用电子琴代替钢琴练习,会使手指绵软无力,基本技能缺失。
手指基本技能的缺失,虽然在初学阶段表现并不明显,但只要孩子进入中级难度的学习,例如849、299练习曲的学习时,这种缺陷便会一下子凸显出来。此时,孩子会进入学琴的瓶颈,表现为无论怎么练、花多长时间练,都会不停地错音和漏音,节奏也不稳定,怎么练也练不出来,弹得磕磕绊绊、力不从心。这就是基本功缺失的后遗症,而且这种后遗症很难改正,即便改正,也要付出“从头再学一遍”般的艰辛。
因此,强烈反对用电子琴代替钢琴练琴。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频繁换老师,学习不成系统。
很多时候,孩子频繁换钢琴老师,是由于家长“不上心”的态度造成的。
一般地,找私人钢琴老师和去正规少年宫或正规机构学琴的孩子,很少会出现频繁换老师的情况。会出现频繁换老师情况的,大多是在不正规琴行和培训机构学琴的孩子,他们通常不是主动换老师,而是被动地“被换老师”。
一些家长自己不做功课,对孩子学琴,提前没有了解,也懒得学习,盲目相信琴行和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
但现实情况是,各式各样的琴行与培训机构遍地都是,鱼龙混杂,教学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在一些不太正规的机构里,很大一部分钢琴教师是兼职教师,说穿了,就是今天想在这里教课就在这里,明天不想在这里教课了就可以立刻走人。
比如说,兼职的A老师准备离职,不在这个琴行教课了,家长觉得孩子跟A老师学得还不错,就会一直跟着A老师学琴,甚至跟到A老师家里上学费昂贵的私人钢琴课也在所不惜;或者,家长觉得孩子不适合再跟A老师学琴,选择让孩子继续留在琴行,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老师。于是,A老师离职后,琴行给孩子安排了兼职的B老师。
但问题是,每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各不相同,且任何一位想要长期从事钢琴教学的老师,必然会建立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这就造成了孩子跟A老师学一套,没过几天,又要跟B老师学另一套。若是B老师也离职了,换成了C老师,可能又是一套。于是,孩子就这样东学一套,西学一套。刚刚在A老师那里学到知识点,还没夯实,到了B老师这里却不学了;在B老师这里学的手指技能,到了C老师那里却被改成了其他的样子。孩子没有了完整的学习体系,也就没有了判断的标准,不知哪种正确、哪种错误,学无所得,倒成了“朦胧派”,对什么曲子都模糊不清,对什么技法和知识点都一知半解,好像会一点,却又不知道确切的意思。
在孩子初学钢琴的重要阶段,家长们一定要为孩子择一位良师,并长期学习。所谓良师,不一定要这个老师多么有名气,不一定要音乐学院的教授,不一定要二三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但求一点,就是合适自己的孩子,有责任心,能够引领孩子入了弹钢琴的门。
若是家长不在意、不上心,觉得送孩子去学琴就已经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故意把孩子留在一个动荡的环境里,孩子自然会变成一副业余的样子。
现在网络上信息这么丰富,渠道这么多,家长只要对孩子的学琴上心,就一定能够学习到如何为孩子选择良师,也一定能够找到这位良师。家长可以选择送孩子去正规机构学琴,也可以选择去上私人钢琴课。因此,造成孩子学琴不成体系的原因,全在家长的“不上心”。
5、“弹琴机器人”:只出手指练,不出脑子想。
“弹琴机器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孩子弹琴,根本不出脑子,弹对弹错全然不在意,如同机器人一般,只一味动动手指,每天练琴,做出一副努力的样子,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家长,实际毫无进步。
既然“机器人练琴法”是不对的,那么怎样练琴才真正有效呢?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推荐“思考练琴法”。
“思考练琴法”,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学习一条新的练习曲,首先要明确,最终要达到多快的速度,并且在那样的快速下,手指要清晰地弹出每个跑动的音符。其次,是要制定学习计划。例如,用第一周的时间完成识谱,第二周练熟,第三至第四周开始刷速度,并制定好速度进阶。第三,按照计划实际执行。该练什么速度,就把节拍器调到什么速度;该练某一个片段的手指技能,就单独去练这一片段;该用耳朵去校正错音或者该纠正别扭指法的地方,就迅速改正,不能出现屡弹屡错的情况。要认真对待每一处错误和技术上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准备、有目的性地改正。只有改正了,才能有进步。
正所谓“努力”,是为了见成效,而不是为了感动自己和他人。自欺欺人者,终无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