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年级现象”原因
有的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挺好,但到了三四年级成绩就下来了,这就是“三年级现象”。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下面两点。
1. 提前学习,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有的孩子提前学过课堂上要学的内容,所以三年级开学以后,在面临重复学习时,就在课堂上出现了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学习成绩下滑。
2. 内容复杂,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升入三年级后,学习内容复杂了,如果孩子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成绩自然会下滑。
所以这节课,为了帮孩子度过“三年级”这个分水岭,我们会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讲一讲孩子具体要做的事。
二、课前准备
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内容相对简单,上课直接听讲也能听懂,但是进入三年级后,知识点密度增多,学习的难度也会上升。这时再毫无准备地去听课,孩子必然会难以理解,记不住老师讲的内容。
1. 培养孩子课前预习能力 :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课前预习能力,主要方法有两个:
(1)浏览 ,孩子要把接下来要学的知识,总体浏览一遍,不用通读,只要找到自己不能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就行。这样在上课时,老师讲到对应的地方,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注意听讲。
(2)动手画,只是看很有可能会忘记,所以孩子可以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或者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做笔记时,孩子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便记的方法,比如有疑问的地方画问号,需要重点背诵的标注五角星,没有固定标准。但同一类内容要保持一致的标注,免得自己做了标注,却不记得是什么意思。
2.父母督促 :由于很难让三四年级的孩子自动自发地做课前预习,所以父母可以稍加督促,在完成作业之余,提醒孩子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三、课中听讲
上课听讲也是有方法、有技巧的,分别是:一听、二答、三问、四做。
1.一听:听重点,专注力再高的孩子,也不可能整节课一直处于高专注状态。所以在课堂中,就存在一个专注力分配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肯定要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关键地方就是课程的重点。那么重点在哪里呢?
(1) 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就是课程的重点。比如上课的前几分钟,老师会向同学们宣布今天要学习的重点;而到了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老师也会再次总结和强调重点内容。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时段往往是孩子注意力容易涣散的时刻。因为在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课间有趣的事情上;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孩子又会因为长时间的学习而感觉精神疲惫。所以要让孩子在这两个时段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加强注意。
(2) 讲课过程中 ,①老师的提示词 ,讲课过程中,老师会对重点内容做提示。比如老师可能会说:“这一点很重要!”“这个地方同学们经常犯错。”“不能把这两者混淆!”既然老师做了特别提醒,那肯定要多加注意。②老师的黑板板书 ,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通常也是重点。许多老师的板书事先都是有设计的,而不是随意乱写的,这些板书既是重点内容,又是一张知识网络图,比孩子自己总结的要简单明了。 ③预习中不会或有疑问的地方 ,老师上课要面对全班同学,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情况,所以孩子在听课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薄弱之处。这时,之前做的课前预习就派上用场了。在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不会的地方时,孩子就要多加留意, 竖起耳朵好好听;当老师讲到自己标注有疑问的地方时,孩子也要仔细听讲,以便快速理顺思路。
2. 二答: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二答”指的是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1) 上课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问的好处 ,虽然不是每次举手都能得到发言机会,但是否举手,反映了孩子的课堂参与度。越主动参与,越能高效学习。上课积极举手回答提问,有这 3 点好处:①反应了孩子注意力集中,道理很简单,孩子只有注意力集中了,才能听清楚老师问的问题是什么。②说明孩子正在认真思考,既然举手回答,不论对错,说明孩子思考了这个问题,思考本身就值得表扬、值得鼓励。③暴露了孩子的问题,有的时候,孩子的回答是错误的,但同时这个错误也是有价值的,它把孩子理解上、记忆上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了。只有暴露了才能解决,不暴露始终是个隐患。
(2) 家长的做法 ,等孩子放学回家,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今天有没有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如果孩子做了,说明孩子在课堂上有认真听讲,给孩子夸赞,也能进一步激发孩子回答问题的热情。如果孩子没有做,也可以温和地问问原因,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比如定个回答问题的小计划,比如一天回答三个问题,能拿到一次免除家务劳动的机会,或者连续一周举手回答问题,周末可以有一次去游乐园的机会等等。
3. 三问:主动向老师提问,“三问”就是主动向老师提问。提问说明了孩子有在积极思考,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1) 孩子要会提问 ,提问不是瞎问,更不是一有问题就问老师,然后等老师给答案,那是懒于思考的表现。真正的会提问,应该是在问之前自己先动脑去想一想,当自己思考后还有疑问时,再向老师发问。这样孩子不但对疑难问题印象深刻,也会对所得到的答案铭记于心,今后遇上同类问题时,也能迎刃而解。
(2) 锻炼孩子的提问能力,有的孩子出于“不好意思”的心理,无论有没有问题,都不会在课堂上直接问老师。那么,家长就可以鼓励孩子把问题放在课后向老师提问。家长也可以在家里锻炼孩子的提问能力。比如让孩子扮演老师, 家长扮演同学向他提问,然后再互换角色。反复练习几次,孩子“不好意思”的心理就会大幅消减。
4. 四做:做好听课笔记 ,听课的时候,要做一些课堂笔记。(1) 做笔记的好处,做笔记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记录老师讲的重难点内容,便于课后整理和思考。二是可以维持课堂注意。因为做笔记时,孩子分心走神的现象会减少。
(2) 做笔记的注意事项,这里有 2 个小细节要注意:①笔记内容不需要很详细,课堂主要还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接收老师发出的信息,思考课堂的核心内容才是重中之重,笔记只是帮助理解和记忆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如果因为做笔记耽误了听课和思考,那就本末倒置了。②课堂笔记不是记了就完事 ,做完笔记,最好课后再复习一遍,有必要时再整理一下,看有没有错漏的部分。尤其是当时感到有疑问的地方,更要作为重点来看。当然,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父母不要期待笔记本身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做笔记重在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孩子进入高年级,课堂笔记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四、课后总结
如果孩子听完课没有总结,没有反思的话,同样的错误他就可能会一犯再犯,学习也不可能有提高。但有意识地总结和反思对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难度。这里有一种更适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复习方式,叫“过电影”。“过电影”指的就是在孩子做作业之前,让他把今天学习的内容,在头脑中再呈现一遍。比如,老师特别强调的地方是哪里,老师反复讲解的内容是什么,黑板上最醒目的板书什么样,自己困惑的地方在哪里……所有这些,可以用画面的形式在头脑中一一呈现一遍。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让孩子闭上眼睛,我们给一些关键词帮助孩子回忆。比如:“今天语文老师提到的哪个词语需要重点记忆一下?”“你在上数学课时,没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孩子跟家长一问一答,最多二十分钟,这个“电影”就过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