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书电影
《嘉年华》让我看到了恶,却并未看到恶之源。

《嘉年华》让我看到了恶,却并未看到恶之源。

作者: 炙炽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19:19 被阅读0次
    《嘉年华》让我看到了恶,却并未看到恶之源。

    自诩是一个很喜欢文艺片的影迷,曾一度觉得只有文艺片才足够牛逼。怀着膜拜的心情看了金马最佳影片《嘉年华》,却意外让我对文艺片重新有了认识。

    有很多人排斥文艺片,认为其矫揉造作。之前的我认为这样评价文艺片的人缺乏深度。但这部片子,却让我理解了这类评价的人。

    首先,我认为文艺片存在的意义和伟大之处在于,让大众看到社会中缺乏关注的少数群体。与之产生共鸣。文艺片通常题材相对尖锐,敏感。整体基调平静淡然,没有大场面的跌宕起伏。那么问题来了,文艺片拍给谁看的?大众还是文艺片爱好者?如若是拍给少数群体,那关注到片中边缘人群的也只是少数群体。我认为这部片子是拍给文艺片爱好者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  镜头

    客观冷静的镜头语言是《嘉年华》被很多人称赞的拍摄手法,有很多人将其与《熔炉》《素媛》相比,更有人称赞其超越《熔炉》。二者对比,《熔炉》的镜头使用更多是夸张以及具有带入感的气氛渲染,观众很容易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而《嘉年华》与之相比更加冷静,更为客观,永远是第三视角很少主观镜头。《熔炉》是一部可以改变韩国法律的电影,如若它的镜头也极其冷静,没有任何煽动感和气氛代入感,那么它可以做到被大众关注并感同深受吗?大众认同便会扩大对边缘人群的关注量,主观渲染的拍摄手法更易触碰到观众的敏感神经。从而让情在法之上。这是电影中感性与理性的博弈。影响力放大,意义自然放大。从这方面来看,我更倾向前者。

    二 人物关系

    1 小女主与母亲

    这是最打动我的一组人物关系,女孩被性侵后,母亲先是给了她一巴掌。后陷入无能无力却又愤恨的境遇中,后对女儿大发雷霆,剪了她的头发,说她总是穿些不三不四的衣服。母亲的形象极度的表现出了一个弱者的挣扎,得罪不起侵犯女儿的大官,事情也无法挽回。无处发泄,唯一的发泄对象便是女儿,因为只有在母女二人的关系中,她才是权利的至高者。也只有女儿才能承载这种发泄,并使她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这点足够映射中国式的亲子关系。

    2 小米

    小米这个人物的塑造我认为是失败的,她手中有着会长进入女主房间的视频,但却不肯交出,影片的前三分之二迟迟没有交代她为何要这样做。我一直满怀期待等着这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在影片即将结束时用律师的一句话交代出来,说白了就是她仇富,她认为住的起这种酒店的人不需要她的同情。拖了观众这么久,这理由未免太过单薄。单薄不完全在于理由,而在于表现方式。没有任何篇幅去刻画,小米的经历,小米的境遇。只有她一张冷漠的脸,这张脸印证了太多沧桑与世界给予的绝望,但这个沧桑绝望从何而来,并未表述或者表述过少,人物的行为便缺乏动力文艺片的通病。

    最后小米终于将视频交给了律师,小米之前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自己也被性侵了,律师帮助了她。她选择交出视频,也就是人物内心的自私因为这件事的推动瓦解了。这种方式很戏剧,但太过戏剧显得生硬。为了使其产生同理心刻意设置与女主相同的遭遇。估计小米的内心是拒绝的。如果换一种情节走向小米的人物形象可能会更立体。

    3 律师

    律师是唯一一个正派公众人物。但我并没有看到她超出常规范围的任何努力。远不及《熔炉》中的孔侑。

    4 警察 医生

    警察和医生代表了本片的权利拥有者。但这两个人物的动力可以说是没有动力。我看到了人物的恶,并没有感受到恶的源头来自于哪儿。并且恶的没有深度。(如果是为了钱,只有酒店老板给了警察两条鱼这一情节)这恰恰取巧了公知的常规心理。政权永远是可恶的,不需任何理由。

    最后,题材很棒,毕竟国内少有这种性侵题材,又是在这种敏感时期,这部电影出现的意义会更会加以放大。结局为了应付广电,没任何铺垫画外音的方式交代罪犯被抓,这波对广电的敷衍我给满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嘉年华》让我看到了恶,却并未看到恶之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hl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