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唯有设计我们的学习,才能成为“学习的设计者”

唯有设计我们的学习,才能成为“学习的设计者”

作者: 落雨坡 | 来源:发表于2017-03-20 09:43 被阅读0次

        这场学习的关键技能:我称之为“跨界融合术”:把人生不得不干的很多事情,变成一件或两件事情:聚焦目标、完全浸没、极简生活……

        比如把学习、工作、生活、健康这些我们必须要完成重视的事情,融合起来;把一边在线学习、在地培训,一边自己动手写、动手做、动口讲,融合起来。

        或者,你是否可以更加深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请教,深度理解,毫无芥蒂地交流,从而展开推己及人的学习吗?你是否能够在一场春天的郊游中,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洞察思考,和家人展开一场关于教育的讨论吗?你是否能够在无聊的公交车或地铁上,找到你学习与观察的方式吗?你是否能够试着把学生最爱做的事情,和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吗?

    怎样更好地实现学习上的融合,这个需要大家自己的设计加共同的智慧。

       当学校必须为师生引入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时,你没有必要万事俱备才开始,现在就可以筛选随处可得的工具,打量随处可得的资源,来构建学校和师生的未来;同时你也必须致力于帮助师生找到他们的自主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生命突破自我的正确着力点。

       因为未来的学校正是属于这样一些人:能运用这个时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工具方法,让全世界都成为师生学习的资源,同时还能在整体的身心上保持一个全面、健康的平衡……

       未来的学校是属于这样一些人:能运用这个时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工具方法,让全世界都成为师生学习的资源,同时还能在整体的身心上保持一个全面、健康的平衡……

        关于学习,有太多的讨论可以展开,我想随机截取几个自己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中的人与情境,和大家分享,也许可以带出大家对身边学习资源更多的认识和分享。

    - 1 -角色转型:“教学”专家到“学习”专家

      我的核心观点是:今天的青年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我们的学习,学会“让全世界成为我们的学习资源”,才能从容应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巨大挑战。

    为什么?首先从老师角色的时代转型说起。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二月底在华东师大有一个报告:《专家型教师的学习与省察》媒体报道的标题是:《那些“很会教”的老师,从今后来看是不合格的》。

    他说:在今天及今后,世界上将没有比教师更难的工作。他还说,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进化成为“学的专家”。

    更具体而言:今天及今后,老师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要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 2 -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教师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近年来蒲公英智库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2016年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我们提出了一句话:用设计改变教育,以教育设计未来——关键词也是“教育需要设计”。

    那么,什么是设计?如何设计?

    百度一下,设计,是从设计思维出发,展开有目标的系统性创意改进实践活动。

    设计思维,我的理解一是积极改变世界的信念体系;二是一套如何进行创新探索的方法论系统。

    目前,在全球企业界专业人士中都有一种潮流,他们希望通过引入设计思维,个人和企业达到一个更高的创新水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

    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性质: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得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它是一种方法论,从目标或者要达成的成果着手,然后,通过对当前及未来的关注,同时探索问题中的各项参数变量及解决方案。

    那么我认为教育也是如此,中国学校教育要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关键依然在于以设计思维为前提的学习设计。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追问:什么是设计思维?当教师需要成为学习的设计者时,会给教师成长带来什么不同?

    众所周知,从一个维度上说,教育,就是一个引导孩子更完整地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教师作为“学习的设计者”,你需要首先让全世界成为你的学习资源。

    - 3 -“学习的设计者”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有一位多年好友,资深设计师郭晏麟先生。在一次我们共同出差的途中,他提到最优秀的设计是“设计追随功能”,设计的目的不是表达自己,而是更好地满足功能需求。

    也就是说,设计者必须对他所设计的对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而越是穿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现实世界的更多层面,才越是具备从方方面面捕捉功能需求,进行价值呈现的能力。

    在今天回忆起这个事情时,我才突然发现,当我们进入学校领域时,如果用“设计追随功能”这个观念来面对我们的教育,不难发现,今天的教育现场已经迫切需要更加海阔天空的课程需求,不是吗?

    因为学生的学习其实已经更加海阔天空,他们渴望更加生活化、人性化、审美化、技术化的课程来引领自己。那么作为“学习的设计者”,你的知识面是否需要更加海阔天空?你是否需要更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和学习相关联的习惯?你是否要去认识理解人性?去提升审美素养?去掌握更多技术化的工具手段?

    很显然,如果我们越思考“学习的设计者”这个角色,我们越发现设计真的需要反复了解整个世界很多很多的维度与层次,远远超出教育人过去的认知。这给我们带来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么多要学的,如何做到呢?

    - 4 -聚焦和沉浸

    才能让全世界成为自己的学习资源

    作为学校文化与战略发展的研究者,蒲公英智库的负责人,我的主要工作也是设计:企业的战略与文化、学校的战略与文化,同样需要开阔的视野与知识面。当我反思自己经历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年以来,不知不觉我早已开启了一个“设计者的人生”。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短文,我给大家念一个片段:

    2017年2月25日,周六,我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7点,自然醒来,躺在被窝里,花10分钟速读当天智库微信公号里的文章,转发了自己比较认可的两篇;5分钟浏览别的公号和朋友圈,转发了一个有意思的教育活动;

    8点,等待吃早餐,顺便把阳台上的植物修剪了一下。半小时后略显阴暗的阳台亮堂起来,突然体会到,其实环境设计中校园植物也并非越多越好,科学有序、能量平衡才是最重要;

    9点,跟女儿轻松地讨论了她的“爱情观”,顺便请教一下今天大多数中学生的早恋方式;

    9点半,开始审阅本期稿件,突然发现好多有意思的教学软件都没有听说过,在电脑上自学试用一款自己正思考要不要合作的工具,发现还行,继续审稿;

    11点,到阳台上休息,做“平板支撑”运动。因为上半身垫高了一级,所以支撑了两分半钟,超过昨日一分半的纪录,顿时对这个运动的兴趣大增。因此反思到:泉源高中项目式学习的挑战度设计,也应该降低一些难度,以提振学习信心;

    12点,参与做午饭,摘菜剁肉,听“得到”APP音频“任正非:华为如何收获天才”等内容;

    14点半,坐公交车去市中心方所书店,车上反复大声播放“紧急逃生安全视频”,让人心烦;很快发现视频的解说标准流利,于是一路学习发音纠正我的“川普”倾向;

    17点,在方所书店买下一本好书——《自主学习的革命》,翻开前言有一句提问,仿佛在注解着这一天:为了构建属于自己的未来,在我们一生中,该如何更有效、更快速地学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

    总结一下这个“流水账”的涵义。这么多年以来,媒体人出身的我一直持守这样的“成长哲学”:让全世界都成为自己的学习资源。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革命性的观念,至今受益无穷。

    同时我也不断告诫自己、同事与亲人:只有在某一个领域“聚焦和沉浸”,才能让所有碎片化学习有一个深深扎根的着力点;同时也只有具备高阶的思维能力,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一切学习内容,才能不被学习资源带进混乱与迷雾中。

    是的,这一个普通的周六,我不幸依然在工作,却并没有只做工作上的事情,还修剪了阳台,参与了做饭,锻炼了身体,外出散步……但所有这些事情,我又“聚焦和沉浸”在自己最关心的工作事务上,因此同样获得了很多的有效学习。

    这当然是人生的一个习惯。如果说我当下很幸运渐渐拥有了职业人生的从容,其实它跟我的学历和经历相关度只有20%,跟我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相关度有80%。

    这就是我上一堂课所讲到的学校教育“T型人才观”。

    - 5 -学校教育的T型人才观

    什么叫“T型人才”?

    T这一横,代表你学习的宽度。你用什么样的开放心态,什么样的跨界状态来展开你这一横的学习宽度?那么这一竖,就是你学习的深度。一个人学习要有深度,并不一定非要扎在一个理论里面,我认为当你真的有这一点扎下去的时候,其实你还可以有另一种方式,就把你上面这一横加重。当你上面这一横足够重的时候,它自然而然就往下扎得很深。

    我想这就是T型人才观里面的一个内涵:你的宽度有时会决定你的深度,那么只要你用一种结构来让你的宽度在一个点深深的扎下去。我想,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从容面对越来越多海阔天空的学生。

    最重要的学习不在远方,就在身边

    我想说,最重要的学习其实不在远方,而是就在身边,在社区、在学校、在家庭、在触手可及的一切,只要你善于设计自己的学习,把一切经历都作为你创造性学习的元素,你就是一个有效的终生学习者。

    这个话题跟蒲公英大学有什么关系?

    回忆一下一年以前我们讨论的“蒲公英大学创办初衷”:帮助老师们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投入高品质的专业学习,都能够展开一种轻量化、低消耗的学习。

    在新的一年,我们发现,这个目标还不够, 2017年,我们期待除此之外,还能尝试着另一种学习方式,让全世界成为你的学习资源,制定一场阶段性个人学习的“打怪升级”目标,把分身乏术的中年时间危机,变成游刃有余的学习型人生。

    - 6 -学习的关键技能:跨界融合术

    这场学习的关键技能:我称之为“跨界融合术”:把人生不得不干的很多事情,变成一件或两件事情:聚焦目标、完全浸没、极简生活……

    比如把学习、工作、生活、健康这些我们必须要完成重视的事情,融合起来;把一边在线学习、在地培训,一边自己动手写、动手做、动口讲,融合起来。

    或者,你是否可以更加深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请教,深度理解,毫无芥蒂地交流,从而展开推己及人的学习吗?你是否能够在一场春天的郊游中,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洞察思考,和家人展开一场关于教育的讨论吗?你是否能够在无聊的公交车或地铁上,找到你学习与观察的方式吗?你是否能够试着把学生最爱做的事情,和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吗?

    怎样更好地实现学习上的融合,这个需要大家自己的设计加共同的智慧。

    最后要说的是,当学校必须为师生引入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时,你没有必要万事俱备才开始,现在就可以筛选随处可得的工具,打量随处可得的资源,来构建学校和师生的未来;同时你也必须致力于帮助师生找到他们的自主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生命突破自我的正确着力点。

    因为未来的学校正是属于这样一些人:能运用这个时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工具方法,让全世界都成为师生学习的资源,同时还能在整体的身心上保持一个全面、健康的平衡……

    (作者: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创始人,本文为作者在“蒲公英大学”开学第一课的文字整理,有删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唯有设计我们的学习,才能成为“学习的设计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jb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