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集中精力想完成《王子微课》的第三次作业:各项目组任选一种微课形式,完成项目化作业。
我们组选的是《中国古代数学故事》,这是我们项目组的人经过热烈讨论,大家提出了各种看法,最后一致选定:讲好数学故事,增强学生的数学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是我们本次微课的核心任务。
欣欣老师根据作业上交时间,特意为我们画出了行事历,先给大家两天时间自由阅读各册课本,从课本中寻找自己作品的主题。
两天时间结束,大家在群内汇报自己选定的主题,以免重复,然后开始分头行动。
我选定的是秦九韶和他的《数书九章》。秦九韶,四川安岳人,中世纪世界数学一霸,写出了跨时代的巨著《数书九章》,创造了各种数学解法定理。
《数书九章》的著述方式,大多由“间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问曰”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答曰”给出答案;“术曰”,阐述解题原理与步骤;“草曰”,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该书共18卷,分为大行、天时、田域、测望、赋役、钱谷、营建军旅、市易九大类,每类用9个例题(全书共81题)来阐明各种算法。许多计算方法直到现在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被誉为“算中宝典”,是国内外公认的一部世界数学名著,代表着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
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欧洲,最早的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是1559年法国人布丢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组,比秦九韶晚了312年。秦九韶把在他之前的中国古代历法推算上的“上元积年”算法与《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其数”题的解法联系起来,进一步阐述了整数论中一次同余式题的解法,并与《周易》中的“大衍之数”相附会,写出了“大衍求一术”。在西方,直到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数学家欧拉和高斯等人才对联立一次同余式方程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并得到了与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相同的结果而这已经是500年以后的事了。正因为如此,欧美的整数论者都十分推崇秦九的伟大贡献,并把他的“大衍求一术”称为“中国的剩余定理”。你以为这就是他全部的的成就?那你就太小看他了,除了数学,他还擅长星象、音乐、建筑、诗文等等,简直就是“技能值”满点,被后人誉为站在人类巅峰的最强大脑之一。
清代著名数学家陆心源(1834-1894)称赞他说:“秦九韶能于举世不谈算法之时,讲求绝学,不可谓非豪杰之士。”
德国著名数学史家M.康托尔(Cantor,1829-1920)高度评价了大衍求一术,他称赞发现这一算法的中国数学家是“最幸运的天才”。
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1884-1956)说过,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