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二)

读书笔记(二)

作者: 黄石刘国斌 | 来源:发表于2018-03-30 21:36 被阅读0次

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位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也是一位趣人。虽然他也是一个存在于传说中的人,但是资料比泰利士要更显得实际一些,因为有些记载甚至人肉到了他的父亲的姓名和他的籍贯。前面说过,他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无限”。当然,我说他有趣不是因为这个无限的假说,而是另有原因。

从现存的资料上来看,我猜想他可能是个星象学家,因为他对于日月星辰和气象现象,比如风、雷电、霹雳等等很感兴趣。他在那个时候就指出,月亮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但是他对于太阳和月亮的解释,在今天的人看来就有些可笑。他说太阳和大地是一样大的,是一团绝对纯粹的火。他同时认为,月亮是一个比地球大十九倍的圆圈,是轮形的,充满着火。这一点和他前面说的月亮不发光有些冲突。

他同时认为,月亮之所以有月蚀,是因为这个圆圈状的轮子上有一个开闭口,当它关闭了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月蚀,这的确是一件奇想。他还说,星辰是由一些圆圈和球负荷着,每一颗星的位置都是在这些圆圈和球的上面。这个意思我一点都没看懂,他对大地的解释,我也不懂,他认为大地像一根柱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没法复原他的叙说。

阿那克西曼德说的这些东西,像是神话传说,特别像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有对日月星辰的解释,这就是著名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列子·汤问篇》中说:“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这则神话表达了远古初民对于世界的一种想象。

初民认为,天之所以不塌下来,是因为有四根柱子撑着,其中西边的一根就是不周山,后来有人认为它就是昆仑山,或者是帕米尔高原。他们还认为,地之所以能够不掉下去,是因为天上有四根绳索牵拉着。这样天地达成了永远的均衡。

不过这个均衡被共工打破,他争帝不成,一怒之下将不周山,也就是西边的柱子给撞断了。这样,天就往西方倒塌下去,于是我们看到,日月星辰总是从东方升起,然后滑向西方。天塌了西边,东边就翘了上去,这样,东边牵引着大地的绳索就被拉断,于是,大地就向东边塌陷下去。于是我们看到,所有的河流都是往西边流的,因为西边塌陷了。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远古中国人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解释,而不具有世界性,因为在其他国家,很多河流是向西流淌的。

这就是中国远古的初民在想象中对于自然界的,也是他们信以为真的解释。马克思谈到神话的时候说,神话其实就是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加工方式展示出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的本身。不过,在阿那克西曼德那里,他的想象却并不具有神话所具有的社会性,与人们的经验缺少必要的关联。

现在我们来看阿那克西曼德为什么会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无限”。他认为无限是无生无死的,而存在物(有限)却有生死。当然在我看到的资料中他并没有直接这么说。他说,万物都从无限中产生,又消灭复归于它们的始基。他还说,因为万物在时间的秩序中不公正,所以受到惩罚。这个惩罚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单一的事物会最终回归无限。我的理解,这就是死亡。

所以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和老子的“道”在思想内核上完全不同。我认为他讨论的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即我前面说的,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将到哪里去。如果用阿那克西曼德的说法就是,我是一个有限,我从无限而来,最后复归于无限。生存和死亡从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它即是哲学命题,也是宗教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命题。当然,宗教与哲学有着很多的交叉,你说宗教也属于哲学范畴,大致上差不太远。

阿那克西曼德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他说,人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更确切地说,人是从鱼产生的。这个倒是和现代生物学的看法有点相近。不少生物学家认为,从前只有海洋生物,而没有陆地生物,后来因为环境的变化,海洋生物渐渐走上了陆地,变成了陆地的动物和植物。

阿那克西曼德说,人最初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他说,别的动物都很快地就能给自己找到食物,而只有人需要很长的一段吃奶的时间;如果人一开始就是像现在这个样子,那他是不会留存下来的。

这真是个有意思的说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kw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