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个寒假,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尽情的释放,这学期见到他们,没有太多的变化,但是有些孩子变得“皮”了一些,不过,终归是一名小学生了,上课的基本规则是懂了的,但是那种难以抑制住的天性还是那么明显。
祺和博还是那么积极主动,一旦老师提出问题,马上把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自己抢答不到,他们这种课堂的配合度真的让为师欣慰。但有时候也会有担忧,若哪天祺的心情不好的话,不喊他他会生气。今天课堂上依旧他们两个是主角。
我发现,很多时候博是难以理解老师的问题,不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只是抢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自娱自乐;祺是知道要题目要求,但有时候没有知识储备和解答问题的能力。面对这种问题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提问方式或者出题方式,要回答对问题,首先要先理解问题,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问题呢?
一个题型换不同内容练习,或者一个内容换不同的方式呈现,是没有考试要求的特教数学的初衷吗?现在都强调有用的知识,学一些深奥的没用的,还不如重复学一些简单的实用的。
瑞能够安静地参与课堂,洋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言对大部分知识都能掌握可嘴巴很少安静下来,哲像是心底有一股怒气一直要发泄,所以适合活动类型的方式……如果课堂上能够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上课,那一定很有意思,但是一个人怎么能同时照顾到10个人呢?
这学期一个同学到融合学校去了,我是非常支持的,之后的几十年可能不存在特教学校,因为普通学校才是主流,这个学生的选择是有意义的,毕竟他们终究要回到主流社会去的,但对于中重度孩子来说家长的压力会很大。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有更多的需求,因此作为一名老师怎么为家长提供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