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奥运会,有些地方和往年不一样了。比如,“00”后们扛起了为国争光的重任,这帮“小孩哥”和“小孩姐”们表现出来的松弛感,似乎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奥运精神。一方面,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另一方面,享受比赛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刚刚过了20岁生日的潘展乐,给自己赢得了最好的生日礼物。他不仅获得了个人100米自由泳金牌,还在男子4*100米混合泳中在第四棒实现了惊天逆转,从第三名超越到第一名,夺得了中国游泳队在这个项目上的第一块金牌,打破了美丽国长达40年的垄断。从这个意义来说,这块金牌的分量是极重的。
其实关于潘展乐的报道,我奥运会之前就看到过。他说:“其实比赛时我从不考虑输赢,我更追求的是突破自我、提高成绩。世界顶尖选手的特点就是发挥稳定,我和他们还有差距。但如果我能在训练中把薄弱点练上几百次、几千次、几万次,不把希望寄托在比赛时的临门一脚上,迟早能拿到冠军。”有这样的心态,我相信他一定行,不骄不躁,终至顶峰。果然,他实现了梦想,突破了自己。
奥运会的明星之一,自然是全红婵。这个17岁的姑娘,没有了三年前出现在东京时的青涩,但依然天真烂漫,笑靥如花。今晚我更文为什么晚了?因为看了全红婵的10米跳台预赛,其实本来知道毫无悬念,但是就是想看一看她在赛场上的镇定自若,看一看她如一根银针一般入水的技术。梅花香自苦寒来,天赋是重要的,努力也是重要的,希望她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晚上看全红婵比赛的时候,我想起了一篇课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篇文章就在我们八年级上册的课本上。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吕伟的名字,我是在语文课本上才知道的。她在1982年获得了亚运会10米跳台的冠军,《光明日报》记者做了报道,写下了这篇新闻特写。虽然时间过去了40多年,但这篇特写依然熠熠生辉堪称经典。两位记者把1.7秒钟的空中动作,写出了几百字,让美丽在文字中定格了。请看这一段: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事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似乎对她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我很希望在今年的奥运报道中,能看到这样文笔精湛的文字,作为我们开学后学习新闻的辅助资料。比如,写全红婵和陈芋夕的美,写潘展乐和他们队友们的力,写所有的奋斗在赛场上的人,写出他们展现给我们的美和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