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奎师那生态园小课堂

奎师那生态园小课堂

作者: 后尘L | 来源:发表于2017-05-09 00:35 被阅读68次

第1课 摩诃婆罗多

欲求、希翼、愿景、野心,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是吗?如果有人问,你是谁?你会怎样作答,好好思考。你马上就会意识到,是欲望定义了你的人生。有所建树的成就,无所作为的失败,描绘了你的本质。诸多人穷极一生,渴望功成名就,而他们的欲望之火,从未熄灭。欲望驱赶他们四处夺走,如引诱群鹿的绿洲蜃影。但在这欲望的深处,却孕育着智慧之光。如何?当欲望得不到餍足,而支离破碎,智慧之光便突破缝隙,进入人的心中,不!这故事无关乎欲望纷争,无关乎起于野心的残酷杀戮,这个故事,是关于由欲望滋生之处所孕育的——智慧。我,瓦苏戴夫*奎师那,邀请大家一起加入这个旅程,它将向你讲述,生命的意义,和生而为人的责任,它将向你展现,尘土中冉冉升起的光辉事迹,这段旅途名为——摩诃婆罗多!

第2课 教育

努力让孩子的生活充满幸福喜乐,是身为父母的第一要务。把孩子带到世上,看他们长大成人,有什么能比他们未来的福祉更珍贵。但,幸福和安康,不是要靠自己去争取吗?或对或错,父母都对孩子灌输着价值观,无论他们是否称职,他们都在教导下一代,这难道不是所有仁善之行的基本吗?理想与学习会塑造一个人的品性,就是说,父母培养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很多父母并没有为孩子的未来提供保障,忽视了对他们品格的提升,于是这些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他们的孩子却无法从中获益,而那些不担忧孩子未来的父母,更注重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这样的孩子能赢得全世界的赞誉。

第3课 面对不幸 (EP4:16)

有时,一次意外,会打乱所有的计划,人们常常把这次挫折,看做人生不幸的源泉。但是,未来,是由世人的计划决定的吗?不是的。第一个登上高山之巅的人,可能会在山脚制定一些计划,但事实上让他登顶的是计划吗?不是的,事实是,在他攀登的过程中,会遇到未知的障碍和艰难险阻,每一步,他都要为下一步做决定,每走一步,计划改变一次,墨守成规可能会让他跌落深谷,他永远无法根据自己的心意改变高山,只能去适应高山。同样的道理,不是也适用于人生吗?若一个人把一次意外,一次挫折,当成不幸的源头,而亲手终结了生命中的其它可能性,那这个人一生都无法功成名就,也得不到幸福与安宁。换言之,比起试图改变生活,随机应变,适应变动的环境,才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不二法门。

第4课 活在当下 (EP6:09)

未来的另一外名字是挣扎,如果心中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心就开始规划未来。它一刻不停地幻想欲望,能在未来餍足。但是生活,生活不在将来,也不在过去,生活就在此刻。换言之,活在当下,才是真正地活着。但即使知道这一点,我们还无法理解此中的真义,我们不是沉湎于过去,就是不停在为将来打算。然而生命,生命转瞬即逝。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个基本原则,即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也不能横加干预,我们能做的,只有用耐心和勇气拥抱将来,张开双臂迎接它。这样生命的每一刻,不都会充满活力吗?

第5课 成见 (EP7:11)

先人的愿景与野心,他们的怒气、敌意和仇恨,将为后代所传承。父母全力给予给孩子世间所有喜乐,最后留下的“财富”即是痛苦。他们想为后人留下爱,不想却灌输了无尽的恨,好好想想,你都给了孩子什么?你一定给了他们爱、知识以及财富,但,你是否也将仇恨的种子埋藏在他们心中,是否灌输了,你对于善恶的成见。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不就是这些成见引发的吗?谋杀、流血与死亡,不正是始于这些固有观念,换言之,父母给予孩子生的权利以及死的宿命,给予他们爱的光亮和恨的暗影,以及盘踞心念之中的黑暗, 或现实中的黑暗,都只能让人心生恐惧,除此别无他物,好好想想吧。

第6课 恐惧 (EP8:04)

恐惧总是深植人心,有时,忌惮失去财富,有时,害怕蒙受羞辱,有时,忧虑与爱人分离,因此,大家都觉得恐惧无处不在。你们是否觉得,就是因为,那些让我们恐惧的事物,也是哀痛的根源。不,并无道理。事实上,任何人的经验都说明,惊慌失措对解决总是毫无帮助,恐惧源于对哀痛的幻想,与现实并无关联,即使清楚,恐惧不过是臆想,你是不是也难以打破幻象,去无所畏惧地生活,好好想想。

第7课 面对弱点 (EP9:05)

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比如,有些人跑不快,而有些人力气小,有人受病痛折磨,也有人记忆力不好,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你知道有谁,能完美无缺吗?在我们的弱点中,有一个非常致命,它滋生了心中的悲伤和失望,弱点不是先天缺撼,便是命运使然,同样的弱点,在人的认知中,普遍被看作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有些人,凭借正直与勤奋,克服了他们的弱点,这些人与其它人有何分别,你想过吗?答案非常简单,一个不向弱点妥协的人, 一个一身正气的人,能克服自身缺陷,换言之,神也许会赋予你弱点,但界限,界限只由各人的认知决定。想想吧。

第8课 冲突 (EP10:14)

人与人之间所有联系的基础,就是欺许。比如,生活富足而欢愉的丈夫,无私奉献又忠贞不渝的妻子,或者孝顺有加悉心侍奉的孩子。人啊,人通常会爱那些,符合他期许的人,而期待注定要落空,为何?因为期许存在于人的心智,没有人能完全了解别人心中的渴望,即使满心希望满足一切要求,也永远无法完全符合对方的期许,那从根本上引发了冲突。所有的人际纽带,都变成了冲突。若人们不再把羁绊,建立在期待之上,接受关系的本来面目,这一生不就充满安宁与喜乐吗?好好想想吧。

第9课 决策与安宁 (EP12:20)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做决策的一刻,每一步,人都为下一步做决策,而决策,决策留下长久的痕迹,当下的决策带来未来的幸或不幸,不止为自己,也为家庭,为后裔。进退维谷时,人忧心如焚,犹豫不决,决策变成斗争,而心,成为战场。我们做出决策,多半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寻求内心安宁。但人跑步时能进食吗?不能。那么斗争中的心,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吗?现实中,以安定的心做出的决策,能带来幸福的未来,但是,妄图以决策达成安宁,必将导致痛苦。想想吧。

第10课 人际关系 (EP13:12)

万物之初,就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尽量得到快乐,远离悲伤,这是最主要的动机。你和所有人的关系,都能使你完全满意吗?想想吧。我们的生活,由关系构建,我们的安全,也由安全构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幸福,也来自关系。那在建立关系时,为什么会有不幸呢?为什么一些关系会引发纷争呢?你想过这个问题吗?当一个人无法接受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想法,并且试图改变对方时,纷争便产生了,换言之,我们拒绝得越多,冲突就越多,包容越多,喜乐就越多,难道不是吗?如果人们愿意控制自己的期望,审视自己的想法,不去强行改变他人,而是改变自身,那获得圆满的人际关系,还会困难吗?换句话说,换纳不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吗?想想吧。

第11课 公正 (EP15:13)

若人认为一次遭遇不公,那次遭遇便撼动他的心智,让他认为全世界都在与他为敌,越是觉得不公,心里的抵触就越强烈,以诉求公义来应对这种际遇,这无可厚非,现实中,社会上任何形式的不公,都会损毁人的信念。但,什么是公正,公正怎么定义,待人不公之人应该忏悔,而遭遇不公的人,则应该重拾对社会的信念,这是不是能总结公义的涵义,但邪恶之人,会披上公正的外皮去寻仇,选择以暴制暴,饱尝苦痛的人,试图把更大的痛苦强于加人,一旦走上这条路,受害者就成了加害者,很快,他将成为罪犯,换言之,公正与复仇仅有一线之隔,那细细的界线,名为正义。不是吗?想想吧。

第12课 界线 (EP18:05)

两个人,在变亲密时,都在给对方设定一些界限和规则,细查每一段关系,我们会注意到,它们来自我们为他人所划定的界线,即使在不知不觉中,陌生人越界的瞬间,仍让我们怒不可遏。这些边界的实际的形式是什么,我们考虑过吗?通过划分界线,我们不准他人自主决定,强加自己的主张,换言之,我们否定他人的独立性。独立性被否定的人,心中将充满悲伤,当对方打破所有人界线,我们会满腔怒火,这不是司空见惯吗?但如果尊重彼此的独立性,界限和规则将会消失,换言之,如果说一致性是一段关系的实体,那独立性难道不是它的灵魂吗?好好想想吧。

第13课 选择建议(EP19:15)

决策的时候,我们总是认为,他人的意见、建议和出谋划策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当下的抉择,那么,我们的未来,是否取决于别人的意见,或者建议呢?我们的一生,难道就取决于别人的谋划?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情况,会给出不同的建议,寺庙里的信徒东于布施,而盗贼则放言,只要有机会,就偷走神像上的珠宝,虔敬纯洁的人会给你忠告,不怀不轨的人则会进馋言,听取忠告将人生引向喜乐,但乐于接受忠告的,也只有虔敬纯洁的人。换言之,在采纳意见或建议时,心存正义,难道不重要吗?

第14课 培养孩子 (EP20:01)

父亲希望孩子生活幸福,操心孩子的未来,因此,他总是试图安排孩子的未来,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因为他熟悉那路上的崎岖,能指出哪里有光明,哪里是暗影,儿子追随自己的脚步,是每位父亲的期望,这诚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总忘了反省三个问题,什么问题呢?第一个问题,成功之道是一成不变的吗?时间不会带来新的挑战吗?那么,过时的经验,怎么会对下一代有所助益。第二个问题,孩子是不是父母形象的投影,是的,父母教引孩子的德行,但是,天赋,天赋是神的馈赠,那么,你觉得父辈的成功之道,一定能让孩子也取得成就,获取喜乐吗?第三个问题, 为生活而奋斗不是有益的吗?新的问题是否引向新的答案,那么,剥夺孩子们面对新问题,去奋斗去挑战的机会,对他们是有害还是有益呢?因此,培养孩子的美德,比试图为其张罗未来更有益处,同样地,与其擅自决定孩子未来的道路,不如用信心和智慧武装他们,好让他们迎接新的挑战。好好想想吧。

第15课 真相 (EP21:00)

生活中,总有决心倾吐真相,却无法言说的状况。那时,恐惧在心中盘桓,害怕提及事件本身,抑或是自己的过错,那是真实的感受吗?不是的。 那只是一个事实,那意识着,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再正常不过了。但有时候,仅仅是吐露真相,就让人恐慌,也许,是顾虑别人的感受,怕伤害别人,惶惑地无法说出口,那——真相又是什么?我们想过吗?即使害怕,也要把事实说出来,谓之还原真相,现实生活中,真相,不过是勇气的别名,无需等待时机来鼓起勇气,因为勇气,乃心之本能,换言之,每时每刻,都是坦白真相的时机。好好想想吧。

第16课 报复 (EP25:14)

若一个人,梦想支离破碎,心中充斥愤怒,就会想去惩罚那个冒犯了他的人。梦想破灭,欲望粉碎,就该归咎他人吗?导致心愿无法达成的,有很多因素,可能是时运不济,也可能是命途多舛,又或者,那本身就是个不可达成的愿望,不充分考虑时局便归咎他人,是不对的,这就成了报复。公平基于慈悲和怜悯,报复则基于愤怒与自负。这意味着,对别人的冒犯,无法宽容相待,一心想要惩罚对方,不是待人不公吗?好好想想吧。

第17课 危机 (EP27:05)

基于幻梦与直觉,人会想象未来的伤痛与欢愉,为了避免未来可能的伤痛,我们今天做出决策。但是,此刻忙着消除未来隐患,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我们从未以此自问。其实,症结总与化解之法相伴相生,这是社会与自然所共有的规律,不是吗? 回想过去,参见历史,你会顿然醒悟,有问题的地方,必有破解之道。这是世界运转之道,同理,为化解危机,力量应运而生,人从困境中挣脱一次,就往前迈进一步,灵魂也更加闪耀,心中充满自信,同时,更加信任这个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事实上,与劫难相伴而生的,是机遇,改变自己的机遇,磨砺心智的机遇,获取智慧,升华灵魂的机遇,能抓住机遇的人无惧危机,而固步自封的人,会给人世带来不幸。想想吧。

第18课 信仰 (EP28:13)

信仰寄身于传统之中,而传统则维护着信仰,但信仰仅仅出自传统吗?想想吧。如同雕像蕴藏于石材,信仰也藏身于传统,这石块里蕴藏着雕像,但石块本身不是雕像,要让雕像现身,就必须雕琢石材,无用的部分要被凿碎摒弃,与此同理,宗教信仰要在传统中找寻,若没有打破对因陀罗的供奉,转而崇拜牛增山,雅度族也不会找到救赎之法。因此,食古不化之人,不配拥有信仰,盲目遵循传统之人,无法获取信仰。人们常说,天鹅有辨识之慧,将乳汁与水混合,天鹅能只食其中乳汁,而要追寻真正的信仰,从知识中攫取智慧至关重要,若缺乏此种智慧,那人信奉的不过名为“宗教”的伪教。好好想想吧。

第19课 抉择的基础 (EP30:07)

人人都希望今日的决定,能引向充满光明,幸福安康的未来,做出这样英明的决策,是每个人的希望,以你的人生为例,是不是大多抉择都着眼于未来?理应如此啊,每个人都有权利,过上简单快乐的日子。然而,没人能预知将来,只能去憧憬与想象,所以,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基于想象力。那我们做出决定,就没有别的方式了吗?想想吧。使命感是一切喜乐的根源,这使命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因此,做决定之前,记得扪心自问, 做这个决定,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使命感,这很合理,不是吗?如此,心怀使命,不去盘算未来,不就能引向更幸福的未来吗?好好想想吧。

第20课 刑罚 (EP31:05)

犯错受罚时,正义会拷问心灵,使其备受煎熬。这个时候我们会问,犯下罪行后,人已有所不同,其后,那人设法弥补,尽力改变自身,那为何要受罚?但,行为,总有影响,种因结果,兼爱众生,可收获喜乐,而杀害一人则其罪当诛,判决只基于行为。那赎罪和忏悔便毫无意义么?非也!自然有其价值,赎罪与忏悔玉汝于成,让你为接受惩戒做好准备。换言之,若不思忏悔,刑罚有什么意义呢?想想吧。

第21课 善恶 (EP35:04)

有人对你以怨报德,或者有人行恶却得善待时,你多半会质疑,与人为善,德行高尚,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但是别忘了想想,做个小人又有何益处?惯于作恶之人,心灵难得平静,也无法体验安稳,这样的人会一直处于焦虑之中,终身追逐信仰而不可得,这算是幸福安乐吗?但,与人为善之人,以德处世之人,还有仁义行事之人,则可以收获平和。仁者无敌,并内心安宁,因此总会收获尊重。换言之,善行、义举,并不是攫取幸福的手段,事实上,仁者就是喜乐的化身,而恶行、劣迹,也并不引致悲苦,行恶的那一刻,不法滋生悲苦。正法不能化为幸福喜乐,因喜乐蕴含于正法之中。

第22课 恐惧 (EP36:00)

人类生活的驱动力,是恐惧。人们总能找到恐惧的理由,我们在人生中选择的道路, 其实也由恐惧决定。但这些恐惧都是真实的吗?想想吧。恐惧意味着,对于未来,有不详的预感,但是,谁才是时间的主人呢?时间的主人,既不是我们自己也并非我们的敌对方,时间只臣服于神,所以,仅仅是谋划伤害你,就真能伤害你吗?不是的。充满恐惧的心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外界,难道不是吗?在困境中,担惊受怕的心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使苦难更甚,但是,充满信念的内心,却能轻而易举地克服困难,换句话说,人们因为日后的困苦将恐惧埋藏于心,可恐惧使得日后困苦有增无减,难道不是吗?仔细想想吧。

第23课 自信

当一个人遭遇生命中的考验,又无法胜任,而对自己的力量失去信心时,就会抛弃美德,沾染恶习。事实上,人生本善,仅当他丧失自信时,恶意才伴随而生,只有自信之人才能承担正法。然而,什么是自信呢?当一个人认为,人生考验,使他脆弱无力时,就对自身失去了信念,于是不去勇敢面对,反而想尽办法,力求脱身。但如果他相信,磨难可使人更加坚强,就如同锻炼可使筋骨强壮,那么他必将愈挫愈勇。也就是说,自信只不过是,一种心境。它只是我们对待人生的一种方式,而对待人生的方式掌握在自己手中。想想看吧。

第24课 权力

对权力的贪恋,吞噬每个人的内心。人们汲汲营营,谋取权力,而这权力的影响,可能上至整个俱卢王国,下至自己的家庭。人们总是努力谋求权力地位,然而,权力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可曾思考过?一个掌控众多人生,并能够剥夺众人自由的人,就能体验到更多的权力,权力的实质是对他人施加的影响力。然而,真正的影响力,难道不该由爱、善意、同情心、以及正法组成吗?若以残暴和不义之行谋求权力,他人必定心生厌恶和反抗,其下场么,下场就像这样。没错,铁腕或许一时有效,但那并非真正的掌权,这也就是为什么,世人仍然尊崇像婆利古大仙和极裕大仙这样的圣人,却不尊崇罗波那和希罗尼耶迦西布。请一定要好好想一想,我说得对吗

第25课 恶习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时,都是一片混沌,我们内在自我既不知什么是善,也不知什么是恶。换言之,刚出生的孩子,并不具有善恶之性。那么他们的美德和恶行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孩子们会把从父母那里耳濡目染得到的价值观,视作行为准则,就像,要来小河边,原本并没有路,只因为起立的人多了,才变成了路,也就是说,父母本身的欲望,决定了孩子的善恶,不就是这么回事吗?然而,当发现了孩子身上的恶习,父母又会震惊而伤心,他们扪心自问,孩子究竟是怎么学坏的,事实上,父母们早就潜移默化地,将不义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这些不义之种则渐渐在心中,长成了邪恶之树,这意味着,希望子女善良,正直的父母们,首先必须控制他们自己的欲望,这不是很必要的吗?普天之下的父母们,都应该好好想一想。

第26课 溺爱

人们本能地,希望他自己,他的家人和孩子,能得到所有的幸福。因此我们总是,尽量避免繁重的工作和麻烦。我们总是贪图安逸和享福,想想你的人生,这难道不是真的吗?我们总是给下一代,提供最舒适的环境和待遇,但是,你是否曾经想过,舒适对他们有什么益处,一个娇生惯养,高床软枕的人,他们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呢?劳作使人健康,当我们的心智面临艰难困苦时,它变得睿智,我们曾经历苦辛,但我们容易忘记,正是我们经历的砥砺,使我们的身心变得强壮,这意味着,当我们给孩子关上辛劳和悲伤的大门时,我们是不是给他们关上了幸福之门呢?好好想想吧。

第27课 专注

要学到知识,必须专注投入,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专注到底有何实际的重要性,我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人的心灵,在求知的路上总要面临种种阻碍,有时一位学生妒忌另一位学生,有时学生会质疑教学内容,有时师长的责罚, 会让学生满腔怒火,没有吗?这些难道不曾发生?种种思绪乱人心神,由于心灵不安,我们无法获取知识,只有全神贯注心灵才会安定,专注奉献能摧毁人类的自负,能消除嫉妒野心等不良情绪,令心灵安定,思路集中。事实上,知识不拘一格,无论是来自神之造物,还是人类智慧结晶,达陀陀哩耶上师,甚至能从一牛一狗处获取智慧,换言之,无论是宗教知识,还是生活智慧,抑或是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要更好地掌握知识,超载老师,对老师的虔敬奉献就尤为重要。难道不是这样吗?好好想想吧。

第28课 虔敬

每一个向老师学习的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尽相同。所有的学生都听都是讲课,都憧憬老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学有所成。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是,那些没有好好学的学生,极力做出虔敬的样子,却根本不明白虔敬奉献的真正含义。只是在老师脚下放满花束,或对老师言听计从,就是一些人的虔敬了吗?不。真正的虔敬奉献,是全心信赖师尊。学生应在老师发话前主动作为,应该学会老师的思维方式,若学生无法在老师身上,看到梵天、毗湿奴、和众神之王的形象,他所谓的虔敬奉献,就算不得真心实意。事实上,虔敬不是任务,而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一种思想状态。换言之,我们的无知,不是一种谬误的思想状态吗?想一想吧。

第29课 精益求精

何谓优越,优越意味着远远强于他人。也就是说,优越,与你拥有多少知识无关,关键是,你比其他人,多掌握了什么。换言之,一味追求优越,把求知变成了一种竞技。而这竞技中要何时决出胜负呢?暂时领跑是有可能的,但没人能永远超群,因此,人心中会产生不满、焦躁、与挣扎。然而,若不求首屈一指,只是精益求精,情况又会怎样。精益求精,意味着汲取一切有益的知识,并非要与人一较高下,只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灵魂。力求精进,不是与他人竞争,而是在跟自我较量,换言之,精益求精之人,早晚会学有大成。就算不去竞逐,也堪称出类拔萃。但若权权渴望成为人上人,成功与否尚未可知,却一定无法自我精进。好好想想吧。

第30课 祈祷

每当人们面临绝境,他们向至高之神祈祷,恳求神灵相助渡过难关。但是,这些祈祷的真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可曾想过,祈祷的含义,是将一个人的畏惧、忧愁、决心、选择和谋划,置于至高神的支配之下,也就是说,不再忧心自己的举动将会产生何种后果,而是践行正法,将神的意旨视为自己的命运,这不就是祈祷吗?然而,人们真有可能理解至高神的旨意吗?他的旨意最终导致我们行动的结果,但如果人们全然弃绝了行动,又算是什么祈祷呢?事实上,行动即是人生,不贪求成果,才是真正的祈祷。如果祈祷祝告,会使一个人消极处世,无所作为,那这究竟是祈祷还是投降?好好想想吧。

第31课 正法

正法,每个人都在思考它的含义。有些人审视自己的正法,有些人则思虑他人的正法,人们总是议论旁人的不义,世上就没有人不曾思考过正法,但是说到底,正法究竟是什么?有谁能真正理解它,正法, 都会人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如何与其他生灵和平共生,因此,正法傍身时,人们总能心安神宁,难道你就没有这样的体会吗? 换言之,正未能能止息世间一切纷争,但人之人之间毫无纷争,又怎么可能呢?想想吧。即使心中存有仁爱,也会有争斗纷扰吗?我想你会回答“肯定会有”。但若思及深处,你便会领悟到,当人陷入纷争,他就难免忘却仁爱,那么,欲望被人重视,傲慢与愤怒也为人重视,那么爱呢?不,爱总被人忽视,因为当爱被置于首位时,一切争端、一切纷扰和一切厮杀,都将烟消云散。若这种仁爱是对整个世界的呢?不光是针对人类,也是针对一切生灵,甚至是针对一枚草叶,若人心中存有大爱,那么怒气又怎能从中滋生呢?当然不能。爱意总是针对他人而生,而若将此爱意延展于整个造物,那便有了同情心,同情心,也就是接受整个世界,对每个人都心存爱意,也不抗拒任何人的爱,同情心才是正法的根基和本质,正法若是参天古木,同情心便是固蒂深根。但有些时候,人们彻底忘记了正法的本质,他依仗并执着于规则与传统,同情心,自然是抛之脑后了,而社会中争斗侵蚀,妒意蔓延,剥削弥漫,愤怒满盈,恨意滋生,也就是说,不义把持了社会,到那时,至高神就必须化身,来指引凡人,何为正法。摩诃婆罗多是一个时代的传说,一些人误把传统当做正法,而同时其他人耽于不义,并陷入怒火、恨意、与野心的漩涡中不可自拔,这就导致正法分崩离析,那时,人们的爱是局限的,他们对世界不怀大爱,同情心无处容身。因此,我,将化身下凡。翌卫善人兮,歼彼顽凶,建树大法兮,我,瓦苏戴夫-奎师那,将要在,摩诃婆罗多的史诗中登场了!

相关文章

  • 奎师那生态园小课堂

    第1课摩诃婆罗多 欲求、希翼、愿景、野心,这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是吗?如果有人问,你是谁?你会怎样作答,...

  • 奎师那为什么不出手相助?

    原创: dandavats 奎师那为什么不出手相助?奎师那自己给出了完美解释: 从童年起,乌达瓦就与奎师那形影不离...

  • 灵性的节日吉祥

    2020.8.12.星期三 中雨 圣奎师那-佳玛斯塔米(Sri Krishna Janmastami)圣主奎师那(...

  • 奎师那诞辰节

    2018印度的奎师那诞辰节将于9月2号进行,是重要的节日之一。到时候会有庆祝活动。奎师那是印度备受膜拜的大神之一。...

  • 理应满足奎师那🕉

    BG2.48:阿尔诸那啊!你要沉着镇定地履行职责,放弃对成败的一切依附。这种镇定就叫做瑜伽。 要旨: 奎师那告诉阿...

  • 博加梵歌第五章

    第五章 业报瑜伽--奎师那知觉的活动1.阿尔诸那说:奎师那呀!祢首先要我弃绝工作,然后又要我以奉献精神工作。现在,...

  • 《圣典博伽瓦谭》

    纳茹阿达.穆尼拜访奎师那在杜瓦尔卡的宫殿 本章描述了纳茹阿达·牟尼如何惊讶地看到主奎师那居家的逍遥时光,以及他如何...

  • 人人能够见到奎师那

    此文摘自圣恩A.C巴克提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所著的《自我发现之旅》 韦达文献在所有的世界经典中独树一支,因为它详尽...

  • 奎师那的日常活动

    选自《博伽梵往世书》 [第31节] dūta uvāca iti māgadha-saṁruddhā bhavad...

  • 瑜伽故事

    当奎师那第一次出门去放牛的时候,雅首达妈妈走近奎师那,对他说:请穿上这双鞋子,森林里有很多石头,在石头上走路会伤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奎师那生态园小课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tb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