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是一切的根源

作者: showhand | 来源:发表于2017-08-04 23:21 被阅读0次

    你好,我是showhand,“我是一切的根源”这句话最早我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听过的,当时听了有一种小感动的感觉。不过小感动只是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就像看到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子的话也会觉得小感动一样。感动之余,对于我的生活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该干啥还是干啥。

    不过知道这句话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什么种子呢,那就是思考自己的种子。

    思考自己这件事情从我们出生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心理学上面把人从0-3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口欲期,肛欲期,和俄狄浦斯期。

    口欲期是0-6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觉得自己就是神,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转的,只要自己一动念,这个世界就会马上就会满足自己的意愿。如果稍微不如愿就会歇斯底里的哭给你看,所以0-6个月的时候,是很伤脑筋的,因为这位爷确实很难伺候。

    肛欲期是6个月到1岁,这个时期,婴儿开始有界限感,会有你们,我们这样子的概念,他会觉得我和周围的人,和周围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虽然已经有了这种界限意识,但是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稍微不顺心,还是会哭给你看。

    俄狄浦斯期是1岁到3岁,这个时期,婴儿不但意识到界限,而且还知道什么是你的,我的。知道了你的,我的,虽然你的我想要,但是知道是你的,所以就产生了竞争的意识。比如这个时期,婴儿会知道,这个是我家的电视,这个是我坐的小板凳,这个是我吃饭的碗,这个是我睡觉的床......等等。

    心理学上面说,人的心智就只有这三个时期,以后的一生都是对这个三个时期的轮回。

    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到10岁,20岁,30岁.......一直到老,都是对这个三个时期的轮回。比如有些人长大了,但是心智还是停留在口欲期,什么叫心智停留在口欲期呢?就是觉得自己是神,整个世界都要围绕着自己的意念转,如果整个世界不围绕着自己的意念转,他就会像婴儿一样歇斯底里的表现出来。

    比如有些人,别人在街上看了他一眼,他就会冲过去揍别人,这种现象的心理学解释就是他的心智还停留在0-6个月的婴儿大小的心智。就是所谓口欲期,就是觉得我是神。

    当然心智所处的阶段,越往后越成熟,最成熟的心智时期是俄狄浦斯期,是能够正常的与别人产生界限意识,能够正常处理竞争关系。

    对这套思考方式的解释,对我是有启发意义的,但是我觉得这套思考方式有一个特点,他研究的都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那就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交互的时候,我们内心所处的样子。

    但是我觉得我们思考自己还有另外一个方向,那就是我们与自己关系,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当我们向我们的内心探索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们从我们内心出发,再与这个世界相互的时候会是一副怎么样的情景呢?

    首先讲一个故事,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他有一个朋友叫法印,他们两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文采都很好,所以经常诗文唱和,当然也有插科打诨。

    有一次苏轼和法印一起打坐。

    苏轼突然问:“法印,你觉得我打坐样子像什么?”

    法印说:“你打坐的样子像一尊菩萨”,苏轼洋洋得意。

    然后法印问苏轼:“你觉得我打坐的样子像什么?”

    苏轼回答说:“你打坐的样子像一坨马粪”。苏轼觉得自己赢了,更加洋洋得意。

    第二天苏轼把这件事情和苏小妹说了,还得意洋洋的和苏小妹说,有种得瑟的感觉。

    苏小妹提醒他说:“哥,是你输了,看到什么,心里装着的就是什么?”

    苏轼顿时醒悟,有种一年懵逼的感觉。

    是的,你看到的是马粪,你心里装着的就是马粪,你看到的是菩萨,心里装着的就是菩萨。

    我心里种下了“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种子,在之后的求知中,我遇到对“我”的阐述和思考的书,我就开始涉猎,比如克里希那穆提的各种著作。甚至后来我还特意去看《多心经》,《金刚经》这些佛学典籍。当然后神奇的《人性的弱点》这样子的书。后来我还看一个本仓央嘉措的叫《我是一切的根源》,里面讲的全是如何跟自己死磕,让自己成为得道的人。

    做了这些求知,拓宽了我自己的视野,但是对我自己却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提升,我还是那个我,当我透向我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是一片迷雾,我必须拿着别人的观点去评点这个世界,我必须借助这个别人的眼光去体察这个世界。我也必须拿着别人的观点评点自己,我也必须借助别人的眼光体察自己。

    但是在越来越往后的求知过程中我发现,所谓的我是一切的根源并不是以我为中心与这个世界相互,也不是以别人为中心,提升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所谓的“我是一切的根源”,就是我们内心种下的一颗种子,我们不停的向自己的内心探索,然后从探索到的最深处出发,与这个世界相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我们一边与世界相处,一边探索自己的内心。

    但是这个动态平衡有一个起点,那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我们自己的内心出发,与世界相处。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就是种下了这颗种子。

    之后我们向自己的内心探索的时候,是向我们内心扎根。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时候,就是发芽,成长,最后枝繁叶茂。

    我们能够成长是因为我们向自己的内心扎根,而不是因为希望别人看我们枝繁叶茂。

    我们不再会因为被人给我们一朵小红花,而奋发图强,也不再会因为批评或者是贬低几句就失意而迷失自己。

    当我们种下了一颗'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种子的时候,我们一边向内心扎根,一边向世界生长,有助于我们扎根和生长的我们就吸引过来,不有利于我们扎根和生长的就避开他,如此而已。

    有人说一个人一生出生两次,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结婚。

    我觉得也可以说一个人一生出生两次,一次是出生,我们与世界相处;另外一次是种下”我是一切根源“的种子,我们开始一次次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欢迎你留言交流。

    最后,如果你是0-3岁时期的孩子妈妈,我要特别提醒,我讲的0-3岁时期的这些东西是一些心理学上面的思考。如果要处理与这个时期的小孩相处的问题,我建议你认真的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一切的根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ub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