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走过青岩古镇——品味边地的明清汉韵

走过青岩古镇——品味边地的明清汉韵

作者: 太阳的梦想 | 来源:发表于2020-12-14 00:11 被阅读0次

            丁酉岁末,驾车前往贵州,中途在黄果树稍作停留,恰逢枯水期,领略不到瀑布的壮观和气势,遗憾之余,一路直奔青岩古镇,到了青岩,已是下午八点。在定广门前湖边客栈开了间景观房,稍稍洗漱,来到客栈对面的城南旧事餐馆,点了一些卤猪脚、糕粑稀饭、米豆腐之类的青岩美食,细细的品味。

            青山古镇背靠双狮峰,建在起伏不平的缓坡上,房屋依山而建,街道和房屋顺着山的形状和走向,高低错落延伸,立体感很强。满足了味蕾,沿着湖心的石台阶往上,穿过定广门,穿过赵理伦百寿石牌坊,就是店铺灯光辉印下的南街,与北街连成一条主街道,直通北门,将古镇分为东西两部分,文物景点星罗棋布的分散着。悠悠的漫步在古镇里,时而进店铺看看,时而在十字街口张望,把自己没在夜的深处,没在那一幢幢明清建筑的小院里,感受那逝去的时光。

            走过古镇,特别是背街,仿佛整个青岩都是石头的世界。城门、城墙是石头,街道、小巷、牌坊是石头,围墙、路面、柜台、庭院是石头,还有石碓、石磨、石碾、石缸,入眼处全是石头,一座地地道道的石头城,青岩镇由此而得名。

            来贵州前,恶补了一段时间的历史,对青岩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云贵高原地处边陲,青岩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中央王朝所重视。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置贵州卫指挥使司,控制川、滇、湘、桂驿道,青岩位于广西进入贵阳的主驿道中段,驿道上设有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朝在青岩双狮峰下驻军建屯,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和内地汉人进入黔中腹地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明天启四至七年(1624~1627年), 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城垣改为石砌,街巷用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建东、西、南、北四座石城门,城池达3平方公里。

            青岩古镇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颇具汉韵魅力,民居精致婉约,设计精巧、工艺精湛,楼阁雕梁画栋、飞角重檐。房前用来承重的挑檐枋,雕成象鼻形,给人一种力量的体现。柱础石多为圆形、方形,方形抹角酷似芝麻杆,称芝麻柱,喻意步步高升。贵州多雨,商铺门面高于普通民居,为防止山风飘雨,建有屋檐,且多为双重檐。

            许是做过木工学徒,最吸引我的,是那穿拱卯榫的结构,还有那精巧的雕饰和丰富的想象。民居重内饰,多建腰门,雕有蝙蝠、古钱、白果、鲤鱼图案,意为开门见福见财见子,年年有余,鱼跃龙门。门斗拉手形如桃子、如意、葫芦、石榴、祥云,门簪雕有乾卦、坤卦、牡丹、葵花,饱含吉祥如意。撑拱则雕成蝙蝠或蝴蝶形,汉文化里,蝠(蝴)福同音,蝶耋相通。门窗雕饰,福、禄、寿,渔、樵、耕、读,龙、凤、狮、象,纷彩异呈。外饰大多朴实无华,多少反映青岩商人财不露白的传统理念。许多大户人家,前店后院,两厢作书房,书房窗雕多为冰裂纹,意为熬过十年寒窗,方可飞黄腾达。所有的这些,都是普通百姓的一种美好心愿和殷殷祝福。

            城中文物古迹比比皆是,目不暇接。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状元府,一副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显示主人一生的志愿。东街的文昌阁,砖木结构,依山而建,重楼八角,是读书人祭拜文昌帝君的场所。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有黔山祖庙美称的迎祥寺,至今香火旺盛。慈云寺的石雕、寿佛寺的木雕,一座基督教堂、一座天主教堂,多种宗教和谐共处。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抗战时期八路军青岩安宣点,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的住处。还有许多许多,只能选那么几处,都是赶场景一般。

            想去的地方太多,想看的景点还有不少,还有那诱人的小吃,没有一样一样的品尝。只是,按来前的时间安排,跟西江的千户苗寨还有一个约定,纵有不舍,也只能跟青岩挥手告别,再次踏上了旅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过青岩古镇——品味边地的明清汉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um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