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于这个世间,必将死于这个世间。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死与死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与生有何差别?
顾城在他的诗《墓床》中这样写道: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你在生活中是否已经经历过亲人的离去,宠物的死亡,或者医院里病人的死亡,或其他形式的死亡;当时你怕吗?当时想去给予安慰却又感受到无能为力吗?或者你逃离现场了吗?你又是否因此责怪过自己?
如果你还没有经历任何形式的死亡,是否有过“万一某人死了,会怎样”这样的念头?又在这样的念头出现后急急的咒骂自己,这个二货究竟在想些什么,呸。
死亡究竟是什么?对于生者而言,对于临终者而言,对死者而言,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何差别?
我们似乎极少去这样思考,我们始终害怕着。
因为死亡它就在那里,迟早有一天会来临。或许我们用不着去追究死后究竟是怎样的世界,但临终和死亡究竟是如何,对我们有何裨益,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就在前不久,琼瑶公布了遗嘱;尊严死的议题又一次被提出。我是始终支持尊严死的,那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提前预嘱则更是对身边人的爱,因为迟早有一天会离去,让一切不突然的发生,痛苦便会因此减轻。
我们需要认真了解死亡,然后带着勇气去做这些事情。了解死亡,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更会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而生出新的态度;了解临终则能让我们在面对临终者时给予恰当的安慰,更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亲人和世界告别,让生命的旅程完整。
我们始终无法做一个冷漠的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
因此推荐四本书我读过的关于死亡与临终非常好的书籍,给思考着死亡或即将思考死亡或者害怕死亡的朋友们。
死亡课
全名是《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是我读的最早的关于死亡的读本,在大学图书馆的角落里。
作者麦克劳夫查尔斯·科尔在扉页中写道:献给曾经并正在为理解和关怀那些与疾病、死亡和丧亲之痛抗争的人们。我们不能用任何魔力将死亡从我们的生命中彻底抹去,我们也不能将与死亡有关的悲伤一并抹去。但是,我们可以分享见解和态度,彼此学习,一起努力积极应对死亡和悲痛。
在序言中,作者将死亡比作一次聚会出现在主人家餐桌上的马,所有的客人见而不敢指出或者议论,最终聚会中大家未能尽兴,回家后仍然心存疑惑。这是极佳的比喻,死亡于我们也正是如此,它貌似荒诞的就立在那里,可我们就如同那些客人一般不敢谈论,后被其所困。
正是这本书让我对死亡有了初步全面的了解。书中作者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对各类的死亡的出现、应对,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临终、自杀等与死亡有关的内容进行了生活化的讲解。
这是一本能带你走进死亡思考的书。
西藏生死书
死亡是什么?人因何会死亡?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死亡?在这本藏传佛教的书籍中有全面的介绍,虽然书中有一部分宗教性的内容,但是佛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
自古以来人们都害怕死亡,希望得到永生的法门。之所以害怕死亡,是因为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什么时候会来,来了又会怎样?生命对于我们有什么用,应该怎样过好自己的一生?这些问题,在看过这本书后,我想或多或少,你还都会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生命里,最永恒的便是变化,不仅自然生态,我们的人心、情绪都是如此。明白无常,是不惧怕的死亡的基础。
温暖的消逝
《温暖的消逝:关于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是公开课的整理内容。“未知生,焉知死”,正的是这样吗?
这本书恰恰是死亡教育,正如第一章的标题:死亡教育,完美人生的必修课。本书不仅对人类社会中的衰老、死亡、临终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医学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有尊严的死去进行了探讨,更加从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多种角度论证濒死状态、死亡与丧亲关怀,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树立科学死亡观,消除死亡焦虑与恐惧的好书。
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是美国医生啊图▪葛文德,根据自己的行医经历和自己的亲人从年轻到年迈的生命旅程变化,从人年迈时由于社会地位、时间富余、生存价值、自身身体的衰退而引发的无助与孤独等方面结合医学的局限性对生命终将老去进行的讲述。作者通过一个个故事,运用动人的笔触,将事实与情感铺陈出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命的衰老与死亡。
印像最为深刻的一个章节是讲述一个哈佛毕业的医学生,在毕业后回到家乡经营起一家养老院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这个医生从老年人的内在需求出发,对养老院进行了改革,给无助、疲惫、绝望的生命重新带去了生机。他对生命的关怀,让我热泪盈眶。
临终时需要被呵护的,而于我们自己,预先的思考死亡便是对自己未来的临终最大的呵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