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81248/6e81e7fac9ab5179.jpg)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如今,孩子厌学是一个普遍现象,从角色归因,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背后是深层的亲子关系问题。
01 父母对学习的态度
孩子出生以后,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父母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地会对孩子产生影响。首先是父母自己是否爱学习,其次是父母在不爱学习的前提之下对学习的认知,是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还是“我自己的遗憾要通过孩子来完成”。
前者在于,自己虽然在学习上没有出类拔萃,但是不会要求孩子来完成。这类家长会自觉地与孩子保持边界,反而有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取得优秀。后者是在父母期待的框架里来推进,孩子几乎没有选择权,只能被父母推着走,厌学的往往就是这类孩子。
02 分享欲被无视
除了父母对学习的态度,还有平时的亲子互动,是否连接了隐性的学习话题。我们与孩子的话题不应该仅仅限于学习,除非孩子有分享欲。
孩子上学就像成人上班一样,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都是一则故事,也是成长经历。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想跟家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小七上二年级了,每天接她放学,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新鲜事。孩子兴高采烈地讲述她的故事,我作为倾听者,每次都被她的激情感染。仿佛孩子上学是为了搜集有趣的事跟妈妈分享,每天我也习惯了等待她的分享,这似乎一直成为我们共同的话题和默契。
也有的家长忽略掉了这些细节。校门口站立着很多接孩子的家长,孩子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刚描述了一半,家长不合时宜地指出孩子的问题,孩子只能悻悻地就此打住。
其次,孩子即使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考了多少分,如何得到老师的表扬,可得到的回应却是:这个分数还需要努力,进步了不要骄傲……主打一个“把天聊死”。
03 孩子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
持有这种观念的家长也是导致孩子厌学的重要因素,好比伴侣告诉你:你的主要任务是努力赚钱一样让人不适。持有这种观念的家长,会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孩子的任何活动都要为其让道。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自己热爱的事物,会有强烈的无意义感。
还有一种现象,孩子放学回到家,正想缓口气,父母见面就问:作业写完了吗?或者好不容易的亲子互动,父母突然脸色一变:作业写完了吗,赶紧写作业。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把这种行为称为“情感隔离”,这是父母人格的一种缺陷。这种行为的解释为:父母和孩子太亲密,会激活他们的融合焦虑,他们会无意识地把孩子推开,保持安全的距离。所以这类父母无法和孩子保持亲密。
04 家长没有耐心,导致孩子厌学
我上小学初期,数学是我的弱项,父亲辅导我数学作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甚至是我的梦魇。
我正襟危坐,父亲在一旁辅导,每当数次辅导我之后,我仍然不能理解,父亲就会提高嗓门,拿起铅笔重重地在草稿纸上比划,纸也戳破了,最后把手中的铅笔重重地拍在桌子上。我感觉天都塌了,害怕到不能呼吸,不敢出声,也不敢哭,更不可能听懂讲解的内容。几次辅导过后,或许父亲对我失望了,之后不再辅导我的作业。我也从此讨厌数学,甚至是害怕。
孩子对学科的情感,要么是因为喜欢科目老师,要么父母耐心的引导,或者孩子一开始的学习兴趣无人打扰。父母即使不管也好过错误的指导。
总结
①孩子厌学的现象一般是从小学开始的,第一次接触文化课的孩子,一开始是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假如父母没有把学习这盘菜做的美味一些,孩子大概率都会挑食,甚至厌食。
②孩子厌学是普遍现象,就像成人讨厌上班一样平常。可是成人是理性的,而孩子的认知还不足以抵消学习带来的厌恶,他们的感觉胜过一切。
③孩子天生都有好奇心,如果把他们自由探索学习的通道堵上了,或者外加了功利性的目的,孩子自然就厌恶了。
④父母“谈学习色变”也给孩子传递了不好的感受。上一秒还亲子和谐,可一提到学习,凝重的神情,挑剔、指责随之而来。所以,父母的态度也是孩子厌学的重要因素。
孩子的学习应该是伴随终生的,不能用功利心来驱赶。如果只是把学习当作任务来完成,勉强完成了父母分配的任务,孩子自己终身学习的任务要如何支撑呢?
孩子与学习的关系也折射出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融洽,孩子才听得进父母的建议,才有可能理性对待学习。
孩子厌学,厌的是父母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