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
类型:随笔
行文方式:在微信上的即时记录+晚上完善
当时情境:刚收到快递后,准备回家的路上刹车停路边,马上记下这一瞬间的想法……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且听徐徐道来……
关于喜新厌旧的处理方式
今天刚收到s在朋友圈发的那一本强烈推荐的那本书,没想到比买的文具到的还快,可能是书上印了字就让它的价值增加了很多很多,店家更重视,物流也就越快。
对于新书,s所说的嘛,就是要先拆塑封,然后就这么做了,收到快递就拆哈哈,我也习惯拆拆,然后似翻到了天选之页,就看到了一些什么零失误呀,因为体育运动锻炼了自律和团队精神就很感兴趣,而且也强烈感受到体育的重要性,感觉以后自己的孩子可以送到体院去打造一下……最起码我翻的这一瞬间,我是感兴趣的,然后回去就想立马把这本书好好看一下。
相对来说,并不想写毛泽东复盘,关于不想写旧了的时候或者已经做过的事情,或者是说我以前特别不喜欢复盘,其实现在也不是那么喜欢复盘,但自从知道了重要性,哪里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从来都没有什么兴趣与爱好之说的。都是可以采用心理学的方法使任何事物成为其“兴趣”的。
回到刚才说的,所谓的“个人倾向”与“不可忽视的形式感”。因为好像总是在看点比较旧的东西,就觉得总是在嚼“嚼过的东西”,可能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常读常新的呀。自己给硬掰过来了。
说完了以主导人主观意识的个人思想以外,还有客观的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形式、外表,比如“以貌取人”、三大构成,形式美法则……这些也是很重要的。
装帧精美的新书重新回到刚收到这本书上,的确书的装帧非常棒。红布封皮(说起这本书,再重新找来这本书,看一下他的风评,摸下他的质感,重新翻下里面的内页看一下,装真的方式)果然因为描述这本书,我重新看起来这本书。有种很欣喜的感觉,因为通过写文章,又重新看了这本书。正常情况下是今天晚上12:00之前是不会再看这本书的。
厌旧处理方式
一、从形式上变成新的,从视觉感观上欺骗我们自己的双眼,告诉我们自己这是新的,让我们具有新鲜感,让“新的”等于“新鲜感”。
二、给自己的内心树立一个信念——温故而知新。新和旧就像阴阳两极,悲喜两端、都是可以适时转换的。新和旧的转变,可以利用我们在哲学里面学到的新事物与旧事物的产生与消灭来解释。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点资料:新事物是指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它既吸收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查了资料之后,我发现这样解释是有些牵强的。不过用发展的实质来解释,确实让我们看到新事物,它身上具备的一些优点,这就是我们对一些新事物容易产生新鲜感的重要原因。
而我们也的确会因为一个人外表长得美丽形象好气质佳,而更愿意与他继续交往下去。
我们也的确会为一个设计感强的精美礼品花更高的价格买单。
当然我们也会翻一些装帧更精美的书籍,因为抚摸更好的质感,也有更好的视觉感受,给人的多重感官体验是非常棒的,那么进而打开这本书,受这本书里面内容熏陶的体验也不会太差,所以这就有一个说法——一个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个好的态势很大意义上它是形式感的作用,或者说所谓的仪式感。
其实我想说的是事物总是螺旋式的上升,量变产生质变,质变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产生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在一定的基础上又产生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发展。最终实现改变,具象化一点的话说,就是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实现了精神熏陶,再到落实到实处。
写在后面
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知识运用的不够灵活,感觉想要说明一些问题,特别特别生硬。所以还是要通过输出来反向检查自己哪些知识有认知盲点,一一击破,一一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