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绘本《我们发现了一顶帽子》以及其他
乔恩·克拉森终于为我们带来了“帽子系列”的最后一部,所有爱读绘本的小朋友终于得到了一个满意结局,所有成人读者终于松了一口气。正如加拿大《环球邮报》的评论所说:“《魔戒》之后最具史诗色彩的三部曲,终于迎来了‘惊心动魄’的结局。”
我们阅读一本绘本,并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得到一个结局,我们更加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开它,研究克拉森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在简单的图画背后,他的动物们在用眼睛讲述什么?那些质朴的对话后面,藏着怎样的心机?我们应当如何破解克拉森的色彩魔法?以及最重要的:身为教师,我们如何运用克拉森这三本精彩绝伦的“帽子系列”,为学生创造思考与探讨的空间?
如果我们决定运用这“帽子系列”,那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探讨,就不应只是停留在图像和文字的表面,而是应该关联到学生们自己的生活经验,藉由同理心的代入,更加深入地去思考一些有关自我选择的“大”课题。
主题解析:寻找-冲突-和解-救赎
回顾帽子系列的第一部《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我们不难发现一点:虽然绘本的图画部分是以上帝视角来呈现这个故事,但是故事中的叙事者还是主角大熊,或者说,我们基本上是站在大熊的立场在跟着他“寻找帽子”。当大熊找不到帽子的时候,我们会跟他一起焦急;当我们看到兔子戴着他的帽子,我们也会心里突然一动;当他突然意识到是兔子拿走了帽子,也许我们在心里也跟着他一起狂奔而去吧!
故事的前四分之三,主要讲述“寻找”这个主题。不仅仅是寻找大熊丢失的一件物品,而且这件物品是和自己的头密切相关,这里的象征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在后面的四分之一,故事突然一改之前的拖沓节奏,情节急转直下,进入“冲突”的主题。大熊直指兔子“偷窃”了自己的帽子,这让故事的“冲突”进入白热化。虽然之后没有交代兔子的结局,但是根据暗示,他的遭遇恐怕不妙。
“冲突”主题在帽子系列第二部《这不是我的帽子》中直接就呈现出来,并且从头到尾都在不断强化。不同的是,这次的叙事者是想要将别人的帽子据为己有的小鱼。小鱼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合理,但是却一边逃走,一边替自己找理由;作为正义一方的大鱼则紧紧追踪——这两方的“冲突”不止在逃与追的过程中展现,更在最后的那一片水草中达到高潮。
同样地,我们不知道最后大鱼和小鱼是达成了协议?还是小鱼自认理亏?抑或和小兔一样下场凄惨?这个“冲突”没有明确的结果,但是,和第一部比较起来,多了一分“和解”的可能性。这个“和解”的暗示,至少在浓重的黑色底色上,带给我们一些希望吧!
来到第三部《我们发现了一顶帽子》,克拉森一开始就铺设了“和解”的基调:两位主角的身材第一次对等了;他们的关系不再是对抗性的,而是平等的好友;帽子一开始就不属于任何人,这也让方形纹乌龟和角形纹乌龟有了平等对话的可能性,谁都不占据道德上的话语权。因此,两只乌龟始终是在温情脉脉地展开友好的对话,最后的“和解”当然就理所成章了。也正是在他们“和解”的过程中,我们也随着他们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舍弃一些,得到更多,同时找回了真正的自我。
在最后的“和解”——“救赎”中,我们感受到了克拉森对于前两部绘本的回应,这个“救赎”也是对于前两部绘本的终结,给了所有的动物们和读者们一个最好的道德上的解决方案。
内在对话:我和“我”
帽子系列最后一部《我们发现了一顶帽子》中,我们应该特别留意克拉森埋下的伏笔:最后达成“和解”的双方,角形纹乌龟和方形纹乌龟是如此的相似!
我们在前两部绘本的冲突角色中,已经看到了渐进的相似性:从大熊和兔子的截然不同,过渡到大鱼和小鱼的同一物种,而现在,故事终于进化到在完全同类的物种间发生,这也符合克拉森本人所说的“故事必然如此”!仔细想来,这岂非就是一个自我和另一个自我的对话?这内在的对话,发生在高度相似的自我之间,或者不如干脆地说:这就是在讲述“我”与“我”的和解。一个自我怀有私心,总想占据某些特定的优势,而另一个较为道德的自我则时时以宽厚的温润的心来劝告它,以故事或幻想来讽喻它,以较为纯净的生命之光来照耀它,以广大而深邃的夜空来笼罩它(正如《我们发现了一顶帽子》内页的环衬那样深沉而宁静的夜空)……
我们暂且脱开主题,做一点文学性的联想吧:在《西游记》中,悟空遇上了和自己几乎完全一样的六耳猕猴,两人神通一般广大,变化一般莫测,诸天菩萨皆不能分辨,“此猴若立于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像同音者,六耳猕猴也。”如来甚至提前真切地指出事实:“汝等俱是一心,且看那二心争斗而来也。”六耳猕猴不是他人,就是悟空自己的心之镜像啊!不止如此,还是另一个充满欲望与挣扎的镜像。
对照这一点来思考,克拉森塑造的角形纹乌龟岂不正是方形纹乌龟的心之镜像吗?那是充满了欲望,却又不失良善的另一个自我啊!站在这里,回看整个故事,其实克拉瑟在描述的,就是如何战胜自我,与自我和解的历程。这历程有小心眼但是没有背叛,有挣扎但是没有争斗,有温暖而没有悲伤,有说服力而绝不说教:正是在这样的一来一往的淡淡对话中,温柔的良善唤回了小小私心,两颗心最后一起在灿烂夜空起舞——各自戴着一顶美丽的帽子。
我想:我们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的思考,那么,落脚点将不再是批评、指责谁的作为,而是回归到对自我的反思,那将会是全然不同的一番教学风景。
焦点人物:小人物的处境
在帽子系列三部曲中,克拉森创造的焦点角色非常清晰,这给我们的课堂实际操作带来了便利。
但是,我会选择将讨论的焦点聚集在前两部绘本中的“小人物”身上,也就是第一部中的兔子和第二部中的小鱼。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小人物,不论是在和对手的体型对比上,还是在绘本故事的整体环境中,它们都相当弱势。
我们可以采用焦点人物访谈的方式,邀请同学分组,请一些学生以记者的身份出现,一些学生以焦点人物的身份接受访谈。焦点人物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可能集中在: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帽子?你知道偷拿别人的帽子是不对的,为什么没有想过后果?如果大熊和大鱼给你们一个机会,你们会给他们提出怎样的建议,让他们满意而且自己又不会吃亏呢?如果他们愿意让你拿出一样东西来交换,你有什么可以交换的呢?……
这样的访谈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小人物的处境。其实,在前两部绘本中,小人物自有作为小人物的无奈。当他们被发现、被追踪、被抓住的时候,他们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因为他们面对的是巨大的强者。
但是,我们可以从故事中再创造!在克拉森没有说故事的地方,我们来说自己的故事!
在第一部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如果大熊是一只温和的大熊,它和兔子之箭会有怎样的对话呢?他们会不会在风中写下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约定?大熊将会怀着怎样的善意,宽待小心眼的兔子?
在第二部中,那片茂密的水草中波澜不起,无风无浪,大鱼和小鱼难道不会彼此戴上帽子、彼此打量一番?那条温和的大鱼,睡觉时弯弯眼睛的大鱼,会不会其实就是小鱼失散多年的哥哥?说不定,小鱼就藏在大鱼的身后,他们一起回到了大鱼休息的海底?
我想:绘本中当然可以有一些残酷的现实,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孩子,我们应当尽力给他们一些温和、宽容的空间,让他们对于人性有着更多的美好期待。
延伸思考:有私心是人性吗?
如果深入思考这三部曲,我们就会意识到,克拉森在帽子系列中带来一个犀利的问题:有私心是不是人性?
兔子有私心,小鱼有私心,角形纹乌龟也有私心,他们都想占据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私心,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啊!我们问问自己,我们何尝没有私心呢?我们看见好的、美丽的、有吸引力的事物,何尝不想占有呢?我们的生命旅程中,会遇到多少吸引我们的人与事啊:看到动人心魄的初生朝阳,我们想,若它只为我而升起多好!见到牵动我心的俊男美女,我们想,若能与他/她朝朝暮暮多好!面对物质世界的诸般功成名就,我们想,若我也有这般机缘,成就这般事业,那该多好!这样的私心,就像兔子、小鱼和乌龟一样,面对美丽的帽子,他们真的难以割舍。不过我们多了伦理道德的禁忌,不能占据别人的东西为己有,也不能不照顾到朋友的想法,但是小动物们没有这么多想法和禁忌,他们就是这样直接地采取了行动!
因此,我们可以在这里引导学生藉由同理心来思考:如果是你,你看到一顶帽子,拥有它的人并不适合它,而你,就是那个最适合的人——你会怎么做?你该怎么做?
进一步,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讨论:世界上类似的情况很多,如果不是帽子,而是某一件特别吸引你的事物,例如:手机、文具、书籍,那又如何?
再进一步,如果不是某一件具体可以触摸的事物,而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感受的东西,比如说:一份母亲的情感,你愿意和兄弟姐妹分享吗?一份特别的荣誉,你愿意和朋友共同拥有吗?
我要和学生们来探讨的,不一定是“分享”这个最终的政治正确的选项,而是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情况,如何才是对自己和他人都不造成伤害的做法。我期待学生们了解到:有私心,这不是可怕的事情,兔子和小鱼都有私心,但是为什么只有第三部绘本中的乌龟给我们带来温馨的和解与救赎?因为他们学会了“舍弃”,而“舍弃”,给他们带来了——自由。
在现代社会,物质欲深深地浸染我们的生活。商家正在不断造就我们的渴望,诚如乔布斯所说:“我们告诉人们他们需要什么(IPHONE)”,但是实际上,很多事物我们未必真的需要,即便是我们真的喜欢,也未必一定要去占有它。一旦占有,或许你就没有那么喜欢了,因为“渴望”本来就是我们行动的源动力啊!我期望,帽子系列的三部绘本,能够给我的学生更多温柔宽厚、更多谅解关怀,也有更多想象的可能性,是这些特质让我们学会舍弃,也学会彼此安慰,而在舍弃与彼此安慰中,我们才能得到救赎,得到真正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