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24687/729fa6b512964324.png)
文 | 欣所向之 图片 | 网络
1
因为写文的原因,加了不少交流群,微信里也多了很多好友。突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人自愿买着付费课程,却被动交着作业,守株待兔等着大神点评修改。
经典的对白就是:老师,文章写完了,请您过目。
再甚一点:老师,不好意思,今天没时间写文章,明天补交。
更绝的是:老师,请问文章写完了在哪投稿?
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一笑而过的同时,又有些不解:既然是自己主动学课程希望提升的,怎么像妈妈管着要你交作业一样?
事实上,这些消息都有一个共同点:应付式完成任务,把或好或烂的结果甩给别人,把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权利交到别人手上。
可见很多人没想明白,学习从来是自己的事情,尤其当你过了高考;变优秀也从来是自己的努力结果,从不是祈祷希望和请人代劳。
2
并不是这几年,才有这副学习态度。回想一下,小学初中那似曾相识的场景:写完作业不检查就溜之大吉;实在不会写的就潦草了事,随便抄了交上去;一节新课讲完,老师不布置作业绝不自己先动手练习。
那时候,就觉得学习是天底下最苦的事情,就觉得家长老师只会逼迫自己学习,就觉得那些每天埋头做题的人都是大傻子。
周围人越是施压,越是逼迫,自己越是不想学习。不管任何一门课程,都是草草了事,心不在焉。语数外政史地,弱得非常平均,成功得没偏到任何一科去。
那些从学生时代就不肯为自己真正用心一次的人,后来吃了高考的亏,在学历上短人一截。到今天,现在都20多岁的人了,仍在刻舟求剑,继续不用心,不认真,不努力。结果毫无疑问:只能继续在生活里吃亏。
高考之前,学习上一无所成,或许可以用一句话一笔勾销:年纪小,不懂事。
在这之后,所有的学不学,努不努力,用心不用心,思不思考都要自己买单了。
仔细想想,小学到大学16年的学习时间,自己呆在教室的时间不比任何人少,为什么有人成了废柴,有人成了人才。
究竟是为什么?
因为太多人从来没有用一个难受的瞬间,一个自卑的晚上,一个发誓要改变的声音,深入内心地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学习?
因为当年读书时,满脑子想的都是不读书,从来没想过我要怎样地读书?
因为,我们都不思考。
3
其实,我们可以算一笔账,算算投入回报率。
先来算一笔金钱账。假如大学学费一年5000,全年两个学期大概12门课,每门课大概32课时,平均下来一节课多少钱?
而在网上报的课程,动辄399,讲究快速提升,不超过10节课就可改变人生,每节课20分钟到3个小时不等,一次课程又平均多少钱?
再来算一笔时间账。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技巧是有限的,新知识学习之后,讲究温故而知新,滚动复习,不断巩固,才可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学校的学习过程讲究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每段时间都有实在的收获。
而在线课程的内容,往往是讲课大神的总结提炼之作,短短几十分钟,群嗨之后,同学做鸟兽散去。你又只讲技巧,不讲踏实,急于求成,最后功败垂成。到最后,谁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谁是小火慢炖出成果?
再来算一笔回报账。学校里的环境相对轻松,努力就有回报的可能性更大。优异学业表现和工作能力,能让你获得奖学金、比赛获奖证书、荣誉、优秀的学历。刚毕业时,你就知道这些东西多么重要,而这些,是付费课程可以带来的吗?
怎么说,认真过好自己的大学的性价比,远比参加几个付费课程高得多。越往后,越知道该学习不学习的曾经是多么傻逼。
是曾经每天在教室里睡的觉,打的王者荣耀,聊的暧昧,分的神,让自己成为现在进退两难的样子。
最后我们终会明白,每天无所事事混日子的人,最后伤害的是自己。
4
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付费课程没用,也不认为付费课程不好,相反,每个利用自己的知识合法挣钱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得到尊重。
相比娱乐圈高得离谱的片酬,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得到生活和精神的保障。
罗振宇在自己擅长的文史哲领域开启知识付费的浪潮。我第一次看《时间的朋友》时,有一种眼界大开的感觉,对罗胖,惊为天人。后来一个年入60万的长辈跟我说,他刚听罗胖演讲的时候也觉得好有道理,好厉害,说得好透彻。
后来却发现,那些东西并没有多大营养,没多久还是忘了。新媒体时代的知识始终碎片化的,从大咖口中总结的时代大势、行业经验、人生感悟都是他个人的经验,他每讲一次,对自己过去那段历程、对生命、对生活的理解就更深入一分,将来做出的判断就更准确一分。
而听众,当时觉得过瘾,事后却什么也没留下。
所以后来,赚到钱的向来是教人赚钱的人。以此类推,真正提升了的,也是教别人提升的人。
所以,别跟着一群人瞎狂欢,找存在感。不想提升的大有人在,并不孤单;想提升,就别装模作样。
因此,我认为付费课程很好,也很有必要,关键是为什么?学习的驱动力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自己回答。
5
记得,曾在书里看到一段话:
审美是要超脱于实用性之上的,这也就意味着,所谓高级感的建立,一般来说,和实用性、工具性的距离拉得越远,就越有高级感。这背后其实还有生物学的意义在起作用,我们知道,人的地位越高,操劳的具体事务就越少,对无所事事的炫耀就越多,所以美的本质就是强者的样子。
我想,我们都有审美的能力:新款的衣服,姣好的容貌,昂贵的奢侈品,优秀的异性,闪光的学历,过人的能力,卓越的成就,幸福的生活。对这些美的事物,我们天然就能一眼识别。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炫耀无所事事的权利。我们只能老老实实,中规中矩,先生存后生活。可是,从实用工具性,到审美炫耀性,这中间的鸿沟该如何跨越,个人提升与学习该如何推进?
简言之,好的提升迭代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从那位评价罗胖的长辈的话中,或许可以归纳:大神能教的,永远是在认知和能力上都比自己弱的人。所以,学习者更应该向优秀的人学习他身上的与众不同,而不是混在一群人中间,以追星之姿盲目跟风。
其次,应该追溯知识的源头,学到核心。写论文时,常常要罗列某一领域的基础权威理论提出者的观点,因为他们的表达代表了某一现象的起源。
自媒体时代的内容,表面是一种知识的传输,实质是一种自我观点的表达,包括此文。这样的观点作为辅助消遣绰绰有余,但作为学习的范本远远不够。
因为,真正优质的知识,必然是系统的、完整的、有意义的。而这只能在完整的作品里体现。自学便是如此,希望真正提升,就要啃难啃的书,克服关键的问题,解决根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自觉性了。好的学习应该是自主性的,再配上辅助手段和技巧指点,才可真正起到助推的作用,反则不过是饮鸩止渴。
被人逼着的学习就是隔靴搔痒,以前被父母逼,老师逼,现在被身边人逼,被自己的焦虑感逼。
但仔细想想,你就知道这样有没有意义。
一个人只有找到内驱力,才会发现学习的乐趣。要不然,只能一直处在无知之中,而无知,意味着不自由。
其实关于这一切,习大大早就一语道破: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