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还没有划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时候,在我的记忆中,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我的故乡黄金村——也还是比较重视的。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过“中秋丸子重阳粑,要想吃肉三十夜(方言,发一声ya)”的民谣。
春节不说了,那是全国的重中之重。元宵则刚过完年,离春节太近,于我们没有特别期盼的兴致。端午正处在农忙时分,也让人没有多余的闲暇去慢慢品味。只有中秋,不论是离春节还是隔端午都有那么漫长的好几个月,且又正处于五谷丰收、瓜果飘香的八月。于大人而言,劳累了一年,满怀欣喜地取得一年丰收,也想在这一天好好庆祝团圆一下:一来可以细细品尝一年来新的丰收果实,二来也借以舒缓一下一年来紧张劳累的心情。于我们小孩子而言,那些飘香的瓜果,爽口的点心则是我们最大的诱惑了。因此,我们对中秋的期盼绝不亚于像盼春节一样的兴奋和激动。端午过后,八月伊始,我们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了。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那时候过中秋是吃不上月饼的,也不知道月饼是什么味道。不过,勤劳的母亲在这一天会尽量满足我们的口福,家里能拿出的零食、点心都会给我们准备一点,她还会不辞辛劳地用擂钵磨些米粉做几碗油煎粑粑给我们解馋。她把米放在镭钵里浸上几个小时,然后用那个齐腰高的木杵在镭钵里一圈一圈地擂碎,再把磨好的米糊倒在锅里慢慢和拢,再加点猪油煎得两面金黄油亮,闻着香气四溢,煎好后就在菜板上切成一块一块的,老远就馋得我们这些小不点直流口水。但这时候母亲是不怎么让我们吃的。因为刚煎好的粑粑吃了容易上火,须放点葱花配料在锅里再煮一回等到了晚上才可以吃。但我和哥哥根本等不到晚上开饭,我们会频频跑到厨房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上几块,跑到一边,又狼吞虎咽地吞下肚去,然后抹一下满嘴油腻,再回味一下满口余香。偶尔被母亲看到,会笑着打一下我们的脑袋,骂一句“馋嘴”,然后再塞给我们一块,让我们先打打牙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