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当年写的诗《蜀道难》写的是大气磅礴,当然今天的我们站在剑门关上,遥望秦岭,也很难再能体会到诗仙当年的心境。
蜀道最早的形成是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人通过蜀道来往于成都盆地和长安(现在西安)。
战国晚期,金牛道作为第一条官道出现。
三国时期,曹魏军打通无人之地的阴平道,邓艾率军通过阴平道千里行军奇袭进入成都平原,当时蜀国大将姜维正在剑门关御敌,也就直接导致蜀国的灭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川陕公路的通车标志着“蜀道难”的历史结束。
1949年后,随着国道、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铁快速发展,蜀道作为交通线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和蜀郡同称“天府之国”,两地人民相互交往的路线通称“蜀道”或“秦蜀栈道”,金牛道是秦蜀栈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蜀之间为险峻的秦岭、巴山阻隔,通行困难,故诸多文士慨叹“蜀道难”。
蜀道,传统意义上的蜀道是指周秦汉唐时期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翻越秦岭、大巴山,经过汉中盆地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交通道路,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也通常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
蜀道号称“北五南三”,许多地段蜿蜒于秦巴山地的河谷险峡之中,需伐木架栈才能行走,故蜀道在诗人笔下又称“栈道”。
蜀道秦岭段主要有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唐宋改道后在明清时期又称“连云栈道”)、傥骆道(又称骆谷道)、子午道与阴平道。经汉中盆地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是金牛道、米仓道与荔枝道。
秦岭通道:从关中平原的长安地区,翻越秦岭进入汉中盆地的道路。方向是由西向东走,翻越秦岭进入成都平原。
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
子午道是沟通汉中与关中的山道之一,在地理条件上主要是利用了洵水、子午河谷为道。《舆地纪胜》卷183说子午道全长1040里。
子午道的优点在于它的北口距长安很近,往来方便。王莽后,祸及道路,子午道又由官道变为无人管理的民道。
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大将魏延献计,建议给他5000骑兵出子午道而直取长安,诸葛亮未采纳此计,这也被史称“子午谷奇谋”。
现在的我们站在古老的“子午道”上也无法知道诸葛亮在想什么,如果成果是不是历史就需要重写,
傥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傥水→城固→汉中
傥骆道是沟通关中与汉中,进入蜀地的大道之一。傥骆道利用了傥、骆两条互相对应的河谷为道。
傥骆道见于记载较晚,始见于蜀汉时期。据《通典》卷175,从汉中府去长安,取骆谷路652里,比斜谷道还要近280余里,这也是它能够在蜀汉时兴起,并在以后愈来愈重要的原因之一。
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
褒斜道又名斜道、斜谷道。秦、汉以来往来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因取褒水、斜水(今名石头河)两河谷而得名,两水同源出秦岭,褒水上源出秦岭正脊,南流入汉,谷口在旧褒城县北十里,斜水源出太白山支脉鳌山,北流入渭,谷口在今眉县西南三十里斜谷关。
汉武帝时派出数万人修治襃斜道五百里。自汉至五代,南北兵争,多取道于此。
唐代以后,北段斜谷路荒废。公私行旅自褒谷北上,多折西北由故道出散关。褒斜道南端古石门留有汉以来修建褒斜道的摩崖石刻多处,今已为褒河水库所淹。
陈仓道(也称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
陈仓道又名嘉陵道、周道、故道、是联系关中与汉中,进而联系巴蜀的最早古道之一。
《通典》卷175说:从兴元府(汉中)去长安,驿路(即栈道) 1233里。这是由汉中去长安绕道最远,但又最平的一条路线。
嘉陵道主要利用了两条走向不同、但又互相连接的河谷:嘉陵江穿过秦岭西缘,其北大散岭北面,有渭河支流塔河与之相对应。
在这两条河谷之间,即在大散岭上,有一重要关口—大散关,控制着这条交通枢纽。嘉陵道北段早期叫周道。
西周早期,周人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周原一带,巴蜀与周的联系,多利用此道。由周而秦,统治中心逐渐东移,褒斜道日益重要起来。
高祖刘邦采用韩信之计,韩信带领大军从故道出击三秦,便取嘉陵道,创立了四百多年的“汉”。这也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的由来。
巴山通道:从汉中盆地,翻越巴山进入四川盆地的道路。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翻越巴山。
始于汉中,终于成都等地。
金牛道: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金牛道还有条岔路,折往阆中→南充→重庆)
金牛道又称剑阁道、剑门蜀道 、石牛道 ,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从建成以来,金牛道便成为联系川陕最重要的蜀道。
今天我们走的川陕公路、宝成铁路也沿金牛道修建。
金牛道是穿越巴山沟通秦蜀的一段道路,亦称“南栈”,是故道和褒斜道向南的延续路段。
根据甲骨文和古文献记载以及古有“循河觅道”之说,先民沿故道水(嘉陵江)侧畔而行,早已开始利用这条路线。
米仓道:汉中→巴中
仓道北起汉中、南抵巴中,是从今陕西汉中循濂水河谷翻米仓山再循南江河谷入四川的一条重要通道。
米仓道始创于秦末,兴于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川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除主干线外还包括米仓道接木门道、米仓道接金牛道等支线。
荔枝道(也称洋巴道):汉中→万源→平昌→宣汉→开江→梁平→垫江→涪陵
《旧唐书》 《新唐书》和有关史料上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为了让杨玉环吃上新鲜甜美的荔枝,颁旨下令从四川涪州(现重庆涪陵)置专驿传送,修建了一条专供运输荔枝的官(驿)道直通京都长安。
这条新修建起运输的驿道,被称作“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荔枝道是蜀道七条道上其中名气最大的一条驿道。
图片
绵延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剑,却在其中有一个天然的缺口,这个缺口便是“剑门关”之所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也正是这里。
剑门关从未被人从正面攻破过。蜀汉后期,姜维以三万人凭借剑门关的天险,抵御钟会的十万大军,还多次取胜。
后邓艾偷渡阴平道,刘禅不战而降,诏令姜维投降,剑门关这才失守。
大散关也称散关,其得名有的说是因为大散岭或者散谷水,有的则说是因为这里是西周开国功臣散宜生封国的关隘。
这里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就是“川陕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其后还有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接连作诗,到了宋代的陆游在此抗击金兵时,更是留下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名句。
在四川广元往东33公里,有明月峡。原名朝天峡,因唐玄宗来此避难,当地官员在此接驾朝拜而得名。
明清后,取李白“清风清,明月明”的诗意,改为明月峡。明月峡集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公路、铁路古今六道于一峡,有远古时候山民们走出的羊肠小道,有通过这里的金牛道,有峡中江边船工们修建的纤夫道,有嘉陵江上的船道,有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还有川陕公路对面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隧道。被誉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
《蜀道难》·唐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