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孩子从说话开始
朋友娟子在聚会中喝醉酒后,向我们倾诉了她和自己7岁女儿的故事。
那天,她在单位忙了一天,回家后脚有点疼,打算用热水泡一下。于是她让女儿去打一盆热水来,等了半饷,却只听到女儿在卫生间打翻水盆的声音。她生气地冲过去,张口就对女儿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
女儿委屈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觉得训斥孩子并不是什么大事,其实是远远没有意识到语言暴力本身有多大的危害。
原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未必有多么不可原谅,可是有些不好好说话的父母,偏偏愿意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最不好的一面。在外,我们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待谁都好;可一回到家,有些父母就摇身一变,成了孩子最害怕的人。
我们总是把最好的态度留给陌生人,把最坏的态度留给亲人。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会给对方带来怎样的伤害。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总以为,动手动脚才是暴力,但其实,语言暴力对亲密关系的破坏,往往更长远且致命。
朋友小叶曾经讲过她小时候的一件事,小时候因为某事被母亲冤枉,她努力申辩没有用,也赌气说死了算了!母亲转身去附近药店拿回来一颗白色药片放她面前: 要死就吃药啊,你以为你能威胁谁呢?她没有吃药,她并不想死,她只是在被冤枉而无力为自己辩白的情况下负气说出死了算了那样的话。她也知道那颗药不是毒药,母亲并不想让她死,但是也绝不会试图理解她。母亲很强势,她认为她永远是正确的,是对的,是为小叶好的。不可否认她爱小叶,小叶也爱她,所谓相爱相杀,就是小叶和她了吧。但是从此之后母女再也没有交心谈过话。
人在生气的时候,联想力会变得特别丰富,容易失控,这样的情景尤其会体现在当孩子惹怒父母的时候。
“你怎么这么笨!”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
“你猪脑子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能弄错!”
每一句话都像一支箭,射向孩子的心里。
你以为是对孩子的激励,孩子会顺着这份激励往上爬。即使TA现在不理解,但是等TA长大了就会感谢你。
拜托,不要拔高自己伟岸的形象,因为这只是你的一厢情愿,你只是肆意地将负面情绪发泄在了孩子身上。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产生问题,父母永远难辞其咎。
前段时间,看到过这样一条微博,“常春藤女博士因为母亲一句话跳楼自杀”。
这位女博士的母亲是一名艺术家,事业有成。有次去美国看望女儿,不知怎么就指责起来。
女儿:“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母亲:“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吗?”
女儿一听,转身就跳下了阳台。
最后,没有救回来,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其实,这个母亲也是爱女儿爱到骨子里。在外人面前,她恨不得把自己孩子夸上天,别提有多自豪。但回到孩子面前,她却固执地连一句赞美之言也说不出口。
悲哀吗?
是这位妈妈的悲哀,也是逝去女儿的悲哀,更是这个家庭最大的悲哀。
在这条微博下,有近万条留言,多半在控诉父母的爱。在这些留言中我们看到,父母对孩子最难说的就是“我爱你”,其次是“对不起”。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个世界上伤人最深的,永远是恶毒的语言。
父母总以为,适当的打压会让孩子逆流而上,形成坚毅的人格,但是他们忽略的是,孩子其实很脆弱,尤其是在父母面前。
其实善待孩子没有那么困难,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只要从好好说话开始就可以。
孩子不像成年人,他们没有三观,没有是非观念,他们正处于成长期,这个时候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极有可能在孩子一生中起着重大影响。
孩子的世界是一张白纸,你给予他爱,他传承爱,也会爱别人;你给予他恨,施加于他暴力,他也会恨别人,施加别人于暴力。
网友评论